历史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5月31日,“数智时代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大学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共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也于当日揭牌成立。
该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师生代表约130人参与。
“我们要扎扎实实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指出,广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始终的重要城市,拥有大量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建成一个促进资源共享、学术合作和知识创新的开放式平台。
“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互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广州这座长盛不衰的东方大港和商贸文化交流中心。”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强调,近年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牵头城市,扎实推进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宣传推广与合作交流。
据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联合研究基地” 旨在充分发挥广州作为海丝申遗联盟牵头城市的示范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价值体系研究、遗产保护展示、主题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撑,更好地发挥海丝遗产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中起到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州故事”。
根据合作协议,将推动双方深度合作以及广州大学与校内外、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产出标志性成果和支撑重点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及建设工作;并充分发挥广州海丝申遗牵头城市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广州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主讲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播与活化建言献策。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现场介绍广州大学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指出该实验室旨在强化大学科交叉、多学科协同创新,希望通过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特有魅力,推进海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发展。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王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杨得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汪东萍、广州大学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董波分别从数智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海丝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互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范围界定与史迹分布网络、数智融合背景下的广东外销画展示与传播、数字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个案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在海丝国家的媒体认知与传播对策、数字化时代中国特色海丝梵音在东南亚华人社区的传播与变革等切入,作精彩研究分享。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