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下经济社会的热词。在深圳各领域精彩纷呈的探索实践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已经成为深圳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从科研场所到生产一线,深圳银行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前瞻布局与创新实践。其中,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数据显示,深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连续4年全省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然成为深圳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新引擎”。
谋新
增强科技金融向“新”力
在孜孜不倦的谋新求变中,深圳不断增强科技金融向“新”力。知识产权作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桥梁,既是创新成果的护城河,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以知识产权质押为突破口,深圳不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先行先试。
2023年,深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政策引导、服务支持、多方合力”组合拳,为科创型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智慧动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数据显示,深圳市2023年专利质押金额350.38亿元,在148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中排名第一;专利及商标质押金额384.3亿元,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质押笔数1141笔,专利和商标质押金额及笔数均居全省第一,惠及企业981家。
1项专利质押500万元贷款,以最快速度发放至企业账户,并助力企业享受到政府的贷款利息70%补贴。这是邮储银行深圳分行助力深圳市精泰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精泰达公司)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圳金融机构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精泰达公司主营自动化测试设备和装配线体的研发和制造,凭借该行“小微易贷-质押e贷(科创场景)”产品,快速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该笔质押贷款的成功发放,高效助力企业“专利”转变为“红利”,“知产”盘活为“资产”。得益于长期的金融“活水”浇灌,精泰达公司目前通过自主研发获得88项专利及28项软件著作权,并于2022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截至2024年4月末,邮储银行深圳分行知识产权融资超18亿元。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取得的显著成就,离不开深圳政府的全面支持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这也反映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之都的独特优势和市场活力。2024年一季度,深圳科技金融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金额149.17亿元,金融机构高效配置、顺畅流动优质生产要素,搭建知识产权与金融转化的“高速公路”,让企业的“知产”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重质
强化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不仅在于“新”,更在于“质”。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深圳紧随其后发布《关于做好深圳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政策相继出台,对金融机构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核心竞争力,为助推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在金融政策的指导下,深圳银行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加强顶层设计,纷纷迈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路。如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牵头举办共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邮储银行深圳分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方面逐渐塑造出自身特质,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三大客群,以园区、产业链为两大抓手的“3+2”科技金融特色模式,为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加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贡献“邮储力量”。
为进一步确保科技金融工作高效推进,邮储银行深圳分行构建前中后台多部门联动的推进工作机制,专门研究部署科创金融政策指引,并通过工作专班、项目服务团队等形式,快速响应重大项目、重点客户业务需求对接。截至2024年4月末,邮储银行深圳分行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取得阶段性硕果,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630家,科创企业信贷余额超180亿元。
随着深圳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不断提升,深圳金融业正在探索形成专营化组织机构体系、以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体系、全链条多元服务体系,推动着“科技—产业—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中良性互动循环。
(作者系邮储银行深圳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