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7日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以下简称“文博会”)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
深圳市中小学生创新创意设计成果
首次登上文博会
来自深圳100多所学校的
近1000件学生设计作品
在16号馆16A01展位展出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作品惊艳了观众
其中就包括来自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鲘门中学学生作品《麒麟》
并在5月25日登上央视直播间
麒麟舞已存在200多年历史,在2008年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研究南粤古代民间舞蹈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在展览现场,一大一小两套麒麟,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展商前来拍照打卡。《麒麟》的设计制作,由鲘门中学学生黄宇铭、黄柳碧、洪凯茵和陈柳淀,在学校老师温淑燕、黄小静、骆丹指导下完成。
在接到参与文博会展览选拔的通知时,温淑燕老师想到了此前美术课上同学们提交的麒麟作品,便以此为基础,指导同学们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开始了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4名同学上网查资料,走访深汕麒麟舞的传承者,进一步了解其来源及表演形式、种类,并得到了麒麟头扎作传承人谢秋宇老师的指导支持。
经过多次碰撞交流,同学们在传统的麒麟原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呈现出新时代深汕青少年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扎、贴、画、装四个步骤,让深藏民间的麒麟舞祈福表演道具,在文博会舞台流光“飞舞”起来。
作品整体的颜色以青、红为主,充满了青春洋溢的活力和红红火火的喜庆,生动地表达出祈求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两只麒麟乍看之下大体相同,细看却发现一只麒麟前面带红色的须,面容虎虎生威,另一只麒麟面容憨态可掬,后面的须有长寿安康的含义。
这只小麒麟也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之作,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着麒麟的传统制作步骤,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而大的麒麟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它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大海的蓝色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黄宇铭同学家中长辈郑贵庭是麒麟舞师傅,带过许多学徒,也在各地表演过麒麟舞。耳濡目染之下,黄宇铭对麒麟舞非遗文化也非常喜爱。
“没想到我们的作品能够被选上文博会,更没想到通过央视,让更多人了解了麒麟舞非遗文化!”黄宇铭兴奋地说,通过本次制作《麒麟》,他们对麒麟舞和它背后的民间手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希望这种民间艺术能够得以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