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字“活”成新质生产力,“字在”算是玩儿明白了

读特新闻记者 陈晓玲 文/图
2024-05-26 14:5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撬动文化价值这件事情上“字在”已经next level了。

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形容,在撬动文化价值这件事情上“字在”已经“next level”了。

5月24日下午,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字在”)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举行了“唯有文化可以穿越时空”发布会暨签约仪式,二十余家文化企业和机构同步与“字在”现场签约,达成在地文化活化、IP联名、产业、战略合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

“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文博会是“字在”从收藏到产品转化再到完整产业链的文创生态升级之后的全新亮相,“字在”将以崭新姿态传承与创新活字文化,让汉字之美实现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

第二十届文博会字在“唯有文化可以穿越时空”发布会暨签约仪式。

超字炫百家姓文创产品卖爆

读特新闻记者在文博会“字在”展馆参观时注意到,“您贵姓”的问候声不绝于耳,而每一次的发问都有可能促成一笔交易。

“古越龙山”百家姓小酒、“富光”超字炫保温杯、“决色”超字炫手机支架、“声音图书馆”手摇音乐盒、“三朝书”女书百家姓折扇、 “学古”百家姓传家壶…… 一位“字在”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读特新闻记者,本届文博会“字在”展出了与众多品牌联名推出的超字炫百家姓系列文化伴手礼,其中“富光”超字炫保温杯、“决色”超字炫手机支架均是通过文博会首发亮相,目前仅在文博会现场可购买。

“字在”与“古越龙山”联名的百家姓小酒。

“颜值高、超出片,并且冠以姓氏,让每位消费者都有专属的被尊重感。”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自本届文博会开幕以来,该展位人气不断,不少观众前来拍照打卡,也有不少观众为家人、朋友选购专属的礼品。例如最火的“古越龙山”百家姓小酒,通过108个姓氏与趣味成语的组合,更符合年轻化的审美与表达,在文博会上亦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追捧,已有观众购买了这款小酒作为父亲节的礼物。

“字在”品牌创始人刘美松。

“文化激活流量,流量通过产品转化价值。”在刘美松看来,打造这些爆款的一个共通逻辑是打通精神出发——美学表达——产品呈现——市场行为的路径,在与消费者的多重交互中构成新的商业图景,这也是未来文化产品的形态。

穿越时空的“产业翻译器”

资料显示,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而“字在”品牌则诞生于更早的2013年,是国内首个活字创意品牌,致力于对活字印刷进行全方位的发掘、保护和推导。

2014年,“字在”携尘封了“铅与火”的活字技术首次亮相文博会。最初几年,其文创产品还限于印章、镇纸、帆布包等活字的各种玩法。2018年,“字在”携文化茶又一次亮相文博会,实现了由活字到字活、由文创到产品的新变化。2024年文博会,“字在”带来的产品形态再度升级。

读特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更确切地说,“字在”此次新发布的是一套深度连接产业的文创方法论,而这之中“字在”充当了“产业翻译器”的角色,探寻各地文化宝藏,古迹、手艺、风俗的文化价值,结合汉字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结合不同业态打造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创产品,让这些“宝贝”焕发新生。

“字在”发布三大板块内容。

这套文创方法论,具体通过三大板块内容服务来实现,即在地文化活化、博物馆(活字工坊)、文化伴手礼。

其中,在地文化活化与各城市携手,深挖并活化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产业新生态;博物馆(活字工坊)则打造古老活字印刷技术与现代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创意空间,让活字成为人流量的入口;文化伴手礼与各品类的品牌合作,它不仅是文化的使者,也是产业生态的激活者。

“字在”与“声音图书馆”联名的手摇音乐盒,已在各地城市开出80余家“店中店”。

刘美松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魅力,都会有自己独异性的玩法,都会在此方法论的支撑下,绽放出在地文化活化及产业活化的新面貌,把“它”玩出来,并在“玩”的过程中,充分诠释活字在国内在地文化中的各种可能性。

来自白河的礼物“永以为好”系列之一“它的木瓜” 就是其中一个实例。融合了当地盛产木瓜的产业特色,与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的文化内涵,以此让在地文化“活”起来,形成新的文化高度、新的产业动能,展现精神与美学的生命力。

“字在”展位展出的来自白河的礼物“永以为好”。

以汉字为媒 打造产业文化永动机

“赋值生发的地方就是文化价值所在。”在刘美松看来,文化创意产品要和产业联动才能实现增殖。他提出了“字在”的“文化池+经济池”商业化模型,即书法、篆刻、平面、学术、装置等汉字美学IP形成文化池;在变现通路上,通过汉字文化与礼品、美妆、服装、茶等产业联动形成经济池,将文化价值转化成产业价值后,又进一步反哺滋养文化池。

刘美松介绍“字在”商业化模型。

“通过创意的能力,集聚文化的能量,转化成产业的新动能,这就是新质生产力。” 刘美松表示,希望“字在”未来能充分发挥“文化连接器”的作用,通过文化连接各方,传递“成人达己”的文化内核,让“我”变成“我们”,让产业蓬勃发展。

回看2014年,“字在”首次亮相文博会。而十年后,同样在文博会上,“字在”带来了产业文创发展的新图景。刘美松说,“文博会不仅是企业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能让企业进化蜕变的平台,这之中除了自己的力量,还有共同的力量,通过与各类不同参与者的交集,共同创建文化产业的未来。”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建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晓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