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这群人中文说得“贼溜”,克什米尔羊绒制品、展商受欢迎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文/图
2024-05-25 15: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大姐,这件好看,这件特别衬你。”

“大姐,这件好看,这件特别衬你。”“那件质量好,千年技艺值得珍藏。”“有时间可以来我们那里看一看。”一群高鼻梁的外国展商,讲着一口流利中文,话语间还透着一丝亲切。文博会上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羊绒制品受到追捧,更让观众喜爱的是这群中文流利的克什米尔展商。


克什米尔展商用中文为观众介绍商品

“真想不到,他们中文说这么好,一点口音都没有,比我都强。”逛展的王阿姨不但购买了不少商品,还对克什米尔展商赞不绝口。中文流利的外国展商在展馆内十分亮眼,一方面是近年来克什米尔地区的羊绒制品在国内受到认可,市场增长迅速,一方面很多克什米尔人选择来中国居住,常年生活也让他们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中国与克什米尔文化、商品间的不断交流也让更多的当地展商学习中文,爱上中国文化。

展商 MUNEER向观众介绍展品

参展本届文博会的深圳市锦绣克什米尔贸易有限公司老板MUNEER AHMAD RAH先生,不但会说中文,还是一位中国女婿,中国朋友都亲切地叫他——“老莫”。他来中国做生意十多年,还在中国安了家,本届文博会参展的克什米尔展商大多都是这样。“喜欢中国,喜欢文博会,跟文博有10年情谊。”据MUNEER先生介绍,这些年中国市场十分受克什米尔地区喜爱,商品出口地也从传统的欧洲地区向中国市场偏移,近年来上升迅速。“这届文博会,商品成交情况比去年还好,很多人购买,还有很多人找我们聊天。”

中国“女婿”老莫和他带来的克什米尔羊绒工艺品

据了解,克什米尔地区的羊绒工艺传承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需求减少,不少当地匠人不再从事羊绒制品工作,很多技艺面临失传。近年克什米尔羊绒披肩在中国受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非遗文化提供保护。另外,也加深了克什米尔当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每年回家都会带中国产品,同时参展也会邀请克什米尔当地的工匠过来参观。”MUNEER说。他表示,希望通过羊绒制品为纽带,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美丽的克什米尔,也让更多克什米尔人爱上中国。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吴诗敏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