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博会|专访邓亚萍:文化产业如何由“软”变“硬”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 澳门报道
05-24 11:26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2024年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文博会开幕当天,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有幸在澳门对出席BEYOND Expo 2024的邓亚萍进行了专访。

(图:邓亚萍接受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采访。周良成/摄)

乒乓巨星邓亚萍从球桌到书桌,她的跨界人生如何精彩?

邓亚萍,这位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5岁开始练习乒乓球,24岁退役。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共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保持乒坛排名世界第一,成为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1997年,邓亚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2000年,又成为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退役后,邓亚萍并没有选择成为乒乓球教练,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求学之路。她先后获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畅谈奥运“五环”背后的商业模式

在接受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采访时,邓亚萍表示:“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13年里,我有幸与前主席萨马兰奇成为忘年交,他是我的好朋友。当我1997年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时,我对奥林匹克精神还停留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层面。然而,随着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深入,我发现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这便是它的商业模式。我对这套方法论和底层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研究它。我惊讶地发现,国际奥委会竟然能将‘五环’这个软性的文化符号,以及人类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变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硬实力。这种将软实力变现的能力,让我深感着迷。”

让中国文化品牌走向世界:邓亚萍研究奥运商业价值体系启示录

邓亚萍进一步指出:“软的东西往往难以变现,越软越难衡量其价值。但国际奥委会却成功地将‘五环’这一软性文化符号与商业价值相结合,使其具有实际价值。我认为,这套商业价值体系对中国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了解并掌握这套方法,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这也是我在剑桥大学五年研究的方向。”

邓亚萍的观点为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她看来,将文化软实力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将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从“软”到“硬”的转变。

(图: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周良成在澳门采访邓亚萍)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第二十届文博会正在深圳举办。您刚才讲到文化软实力“由软变硬”是一件很难的事,您可否补充阐释一下,怎么才能让这件很难的事,变得不难呢?

邓亚萍:深圳的文博会等文化体育活动做得非常棒,在文化体育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这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对于文博会来讲,更需要提高品牌的价值。任何一个事情,比如一个体育赛事,如果没有十年以上的积累,很难被人记住,所以首先要足够的长,然后一定要坚持。做到一定程度后,大家养成一个习惯以后,进入别人心智的时候,别人就是对你的信任和认可,形成品牌之后,大家自愿买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对于文博会参展的文化企业,在营销和品牌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邓亚萍:一开始我们就要耐得住寂寞,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营销和品牌,或者销售和品牌最大的差别。销售或者营销是一次性的、短暂的促销的方式。但是,你如果是想做深入人心的品牌,能够真正植入别人心智的时候,我觉得一定得足够长,让别人对你有足够的信赖和信任。让人一想到这个领域,就想到你,或者是一个品牌、或者是一个比赛,或者是一个文化活动,比如文博会。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够把文化、体育这种更精神层面的、更偏向精神层面一点的东西,才能有更多厚积薄发的能力。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周良成 澳门报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