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小学生趴在地上,双手鼓起,用空掌心拍击着用烟盒折成、印有各种香烟名称的卡片。”近期记者发现,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了一种新游戏——玩“烟卡”。“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把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放在地上,以空掌心击拍地面,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
图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他们会根据香烟价格,把“烟卡”被分为不同等级,如“和天下”“中华”等高级香烟制成的“烟卡”等级就高,而“高档烟卡”随之也成为了炫耀资本,大家也都想赢那个贵的烟卡。
“烟卡”成为小学生新宠 小小烟盒背后引担忧
为什么孩子们对“烟卡”如此着迷?有学生告诉记者,是因为大家都在玩这个,如果不加入好像不合群,而且“烟卡”的确好玩又新奇。然而,“烟卡”风靡的背后也引发了不少家长和学校的担忧,认为“烟卡”过早让孩子接触香烟,容易形成不良习惯和攀比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记者22日走访禅城几家校园附近发现,校园附近商店并没有发现有售卖烟卡的情况,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也暂时并未发现学生带烟卡上学或者在课间时间玩“烟卡”的情况,但老师也会时刻关注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
“有时候甚至为了收集烟卡,会在路上、垃圾桶等地方到处找烟盒,还问家里的家长要烟盒。”家长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前段时间也迷上了烟卡,时常在小区和玩伴一起玩,如果赢了高级的“烟卡”回到家就很高兴,这让他十分担忧。
“现在烟的一些品牌,他比我们家长都清楚。”家住禅城的家长李小姐表示,自己的孩子只有8岁,现在对“烟卡”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害怕他过早接触烟草制品,可能学会抽烟。
“烟卡”从何而来?律师说法:销售“烟卡”属于违法行为
突然流行起来的“烟卡”究竟都是从何而来呢?对此,有家长告诉记者,小学生们通常会向家中大人索要烟盒,有的甚至会在垃圾桶里翻,如果实在收集不到就会在网上购买。
记者在某个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烟卡”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烟卡”正在售卖。记者观察到,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烟卡”的店铺都会标有“保真、稀有、拒绝印刷、真烟卡”等醒目字样。而且销售“烟卡”的店铺销量都很高,购买数量都是10张起到300张,价格大概在10元-80几元,学生认为的高级“烟卡”例如长版“和天下”,价格会稍微高一些。
记者在某个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烟卡”的截图。
记者询问另一家“保证真品”的“烟卡”店铺,商家称,该店销售的“烟卡”都是从酒店、茶楼、网吧等场所工作的保洁阿姨或环卫工人手里回收而来。该商家表示,回收回来的“烟卡”没什么成本,假的利润更高。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特约新闻评议员、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主任蔺存宝律师指出,销售“烟卡”,本质上属于一种违法行为。烟卡实际上就是烟盒的一部分,是烟草制品的商标包装物的一部分,属于烟草制品的附属、衍生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
如果商家采取非法的方式印制烟卡后出售,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的商标标识并销售,会构成商标侵权行为,需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等;商家非法制造、销售带来的行政责任可能是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等;情节严重的还会触犯《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视情节处以拘役、管制或有期徒刑。
对于主播在直播间以“玩具”为名头销售“烟卡”的行为,蔺存宝表示,商家想要以“玩具”这一用途向未成年人销售“烟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经营者需要具备相应资质,还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吸烟有害健康”“未成年人禁止吸烟”等字样,否则不得销售。
心理老师建议:家长老师应正确引导 防止孩子沉迷烟牌游戏
佛山市第三中学心理老师刘娟认为,对于“烟卡”,不可能“一刀切”式禁止,但是成人的引导很有必要。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应给予关注,谨防“赌博”成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烟卡”虽不是烟,但不免让许多人担忧,过早接触香烟相关制品是否会对“未成年人吸烟”起到催化效果。家长和老师在教导孩子行为时需要保持平稳的情绪,与孩子进行情感连结,根据考虑好的策略和孩子讲道理,和孩子分析他的“烟卡”游戏错误行为会带来的后果,教孩子如何判断正确和错误、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等,孩子才会真正接受和消化这些信息,并且促进其“理性大脑”的发育,慢慢学会用越来越多的理性来思考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此外,学校也应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加强各类活动开展、加强家校社参与,防止孩子沉迷烟牌游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赟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谢文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