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主题书单 | 书画音器之中读出中国文化历史与内涵

深圳特区报
2024-05-23 08:1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汉字中的文化史》

郭永秉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本书作者郭永秉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多年,参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基,通过深入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汉字,通过阐述其起源、演变、传播和发展,以及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苗子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本书作者苗子兮著有获得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的《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等书。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本书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洋,其所描绘,上至佛国仙境,下至人间凡尘,可谓万象百态在其中。

《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

[英]柯律格 著

梁霄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年4月版

本书作者柯律格为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其研究主要围绕明代中国,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是西方最知名的中国美术史专家。在这部创新之作中,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王世民 编著

中华书局

2024年4月版

本书作者王世民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史和商周青铜器研究,曾主持《殷周金文集成》编纂项目,著有《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等。本书完成历时40年,系统记录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百年历史,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填补了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空白。在形式上,全书以编年形式,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串起所有的地域、人物、发现和研究成果,条目要而不繁,便于延伸阅读。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年3月版

本书作者陈胜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获第16届文津图书奖的《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思考考古》、《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等。本书以考古学特有的大历史宏观视角,以及长时段的时间尺度,令读者更系统和清晰地认识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与特点。

《重新发现景德镇》

赵慧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2024年3月版

“千年瓷都”景德镇何以与众不同,成为吸引当下年轻人的旅行、居住新中心?本书提炼出理解景德镇的10个关键词,从陶瓷的历史入手,探讨手工技艺、色彩美学、艺术家村、景漂、市集、陶瓷大学、雕塑瓷厂、大地艺术节等议题,并提供旅游路线、购物、美食等实用信息,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景德镇:历史与现代交汇碰撞,商业与自然磨合共生,手艺与艺术相互滋养,个人与社会良性合力。

《胡琵琶与乐以载道》

伍维曦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本书作者伍维曦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音乐史教学与研究,也写过不少音乐评论随笔,善于从思想史角度讨论音乐问题。本书围绕欧洲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在汉语语境中的理解,以及作品式音乐实践的中国化的主题,对19世纪欧洲音乐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及20世纪中国学院派音乐对这种外来思想体系的接受,进行了阐述与省思,尤其对中国音乐如何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中寻找自我进行了思索。

《中国书法篆刻艺术》

顾琴 顾文俊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本书全面、系统综述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及其发展史脉络,在纵向上梳理书法篆刻艺术产生、发展、勃兴等各期艺术风格,在横向上观照书法篆刻艺术家风格特点、相互关联等。内容既涵盖宏观的社会变迁、艺术嬗变等大背景,同时也对微观的代表人物和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尤其注重书法篆刻艺术鉴赏对于培养创作能力、审美品位、人文情怀、文化特质的重要作用。

编辑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