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双星闪耀,发现一个更立体的文化中国

晶报
2024-05-23 07:37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联袂而至、相映生辉,这是一幅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文化图景。如果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象征着一种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日益走向世界的文博会象征的则是一种文化的广度与宽度。通过这样的高度与深度、广度与宽度,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文化中国与文化深圳。

这注定是会被历史镌刻的一天。

今天,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时开幕。两场国家级的重磅文化活动在深圳犹如双星照耀,相映生辉。

这两大文化盛会同时在深圳举办,对致力于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话语权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形象塑造的深圳来说,使命非凡,意义重大。

为什么是深圳?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准、最高规格、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去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则将继续采取“1+8”的形式进行,即1个主论坛和8个平行召开的分论坛,涵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文湾区机遇湾区等主题。

很多人会好奇,如此高规格的文化论坛,为什么没有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而是选择在以科技、金融发达著称的深圳举办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当下科技的飞速进步,促进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文化发展也必然要与科技的发展相结合,要与新的平台、新的载体相结合,才能实现创新转化。而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与科技、与创新有紧密关联。

正如《三国志》在日本借由漫画、游戏等深入人心,意大利歌剧《图兰朵》让《茉莉花》香飘欧洲,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创意的加持,需要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成让人爱不释手的文化产品,用科技和市场赋予文化创造以活力和动力。而这恰是深圳的优势所在。

更何况,深圳是一座拥有空铁海陆口岸的城市,也是中国口岸数量最多的城市,世界各国、中国各地的人在深圳来来往往,文化的交流也就这样随时随地发生,地处中西方文化的地理交汇处、文化交融处,深圳天然地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码头”的使命。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活态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等为主题的演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因为如此,今天开幕的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特别值得期待,人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黄钟大吕之声从这里发出。

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博会的一项天然使命

如果说,作为最高规格的文化论坛,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更多的是一种关于文化的思想碰撞与激荡,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则是这样一种思想与观念的落地与实践。两者彼此呼应。

比如,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而对文博会来说,一方面,将优秀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向世界提供既多又好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助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博会的一项天然使命。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今年,主会场共设8个展馆,包括3个综合展和5个专业展,各展馆展览面积均为2万平方米,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较上届扩大4万平方米。线上线下参展单位由3600家增加到6015家,比上届增加2419家,其中,线下参展3076家,比上届增加388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8个,国际展区面积从上届3000平方米扩大至本届2万平方米。本届展会参展企业中,龙头文化企业(机构)占比达80%以上,市场主体参展面积占比预计将达75%以上。创新项目与新品发布会、招商会、推介会、订货会等活动超200场。

再比如,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设置了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有嘉宾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本届文博会的一大突出亮点就是聚焦数字化,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展会数字化建设。它是一场推进文化数字化的盛会。

事实上,一部文化发展史,本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断融合的历史。从“铅与火”助力图书、报刊蓬勃发展,到“光与电”催生广播、电视等行业,再到“数与网”带来网络视听、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技术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些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到文化领域,文化数字化的理念、技术、实践都取得了全面进展。今天,借助数字技术,海量文化资源上“线”入“云”,让精彩文化生活“一键直达”“触手可及”;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一次次打破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想象边界。随着5G+8K、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催生,数字文化资源规模化、集成化进程提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用自己的文化表情及“语法”和世界对话

自去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举办以来,中华大地上,“文博热”流行,“文创风”劲吹,“诗词热”兴起,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进一步“活”了起来。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2023年11月29日,“冰墩墩”龙年新春特别版——“龙墩墩”系列新品在国家体育场金色大厅正式发布。作为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再次授权开发的文创产品,“龙墩墩”延续了中国春节文化、生肖文化特色,成为创新发展中国文化的典型范例。

过去这一年,在深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进一步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年,深圳在北京启动“深圳故事”城市文明全球交流计划, “立体沉浸式”城市故事空间在北京、新加坡引发60多个国家的使节、外交官和国际组织代表共鸣。这一年,深圳文艺原创力量勃发。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登上全国政协2024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舞台,并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和全国观众见面。一年内在北京、新加坡等国内外34个城市巡演132场,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一年,深圳文化拾级而上。

今天,第二十届文博会大幕已启,在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它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年来,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经由创意的嫁接,成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博会这个大平台走出国门。本届文博会上,依然会有不少传统文化资源涌入,可以相信,许多不乏传统元素的文化产品将会“出圈”。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密码获得现代形态的美妙呈现,如何更好地将全国各地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本,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本届文博会将给出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只是一种产业或产品,正如文博会不只具有交易额、参展商及海外采购商数量等层面的意义一样。也就是说,今天,我们需要出口的不只是文化产品,还有产品背后隐藏的故事乃至思想,让我们的文化产品有足够的信心用自己的文化表情及“语法”和世界对话。这样一种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使世界在对我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及理解之后,产生更多的文化认同。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联袂而至、相映生辉,这是一幅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文化图景。如果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象征着一种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日益走向世界的文博会象征的则是一种文化的广度与宽度。通过这样的高度与深度、广度与宽度,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文化中国与文化深圳。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