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天道酬勤”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自古以来先人们就在强调辛勤劳动的意义。如今,“劳动素养”的培育也逐渐成为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今年是南山区新课程改革两周年,5月21日上午,南山区课改两周年成果展暨南山区小学劳动素养课堂展示在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龙珠学校举行,南山区各中小学的百余位劳动教师来到现场,观摩新型劳动素养课堂,共同交流、学习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活动伊始,龙珠学校校长宋国庆为在场嘉宾带来《校本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专题分享。他介绍了龙珠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随后对龙珠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详细讲解。
龙珠学校采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建设体系,其中校本课程居战略辅助地位,学校以“基础为本,多元发展,知行合一”的开发理念,开发出文化、科学、运动、艺术、劳动五大板块。每个板块的课程主题突出,拓展丰富,以劳动板块为例,学校就开发了创客木雕、创客版画、植物栽培、布艺扎染、鱼类养殖等具体实践课程。
同时,宋国庆还特别介绍了校园自创货币“龙珠币”,学校以模拟货币交易的形式串联劳动物品的制作、文创周边的开发和文化市集的举办,让学生的劳动拥有完整商业化流程,在融合课程间实现五育并举。
随后,龙珠学校小学部劳动科组长黄丽洁与五(3)班的学生带来了第一堂劳动素养展示课——《自然而“染”, “布”同凡响之扎染体验课》。深圳是一座被丰富植被覆盖的城市,而扎染,就是一种源自大自然的传统手工艺。
课前,黄丽洁老师就引导同学们自主前往户外寻找染料,课堂上,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图案、动手染制、并在完成后进行互评与复盘。
在黄丽洁的引导下,同学们先用折纸代替布料,以折纸纹路预设布料的染纹,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减少“翻车”几率。
田垄纹、蜘蛛网纹、水波纹……操作环节结束后,展示架上放满了同学们亲手制作的扎染手帕作品,而同学们也开始了互相的评价与总结。“我发现浸泡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我发现如果折得太厚,染料就会进不去,影响最后的效果”,在事先准备好的任务单上,同学们总结出时间、厚度、染料等多个会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并且根据评价标准为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分。
第二节展示课,是由姜颖老师带来的《走进景泰蓝》景泰蓝工艺制作体验课。课堂中,姜颖老师利用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景泰蓝”这项传统工艺,在场的同学们纷纷对视频中精美、繁复、华丽的景泰蓝工艺品发出赞叹。
随后,课堂进入实践环节,为迎接不久后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姜颖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景泰蓝粽子书签。景泰蓝是一种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同学们在前场体验的,便是“掐丝”这一环节——通过涂胶、抹胶、粘丝、剪丝四道工序,在面板上描绘出可爱的粽子图案。
实践中,由于铜丝较细,许多同学一开始并不能牢固地粘好铜丝,但是在反复的实践以及老师的引导中,同学们发现铜丝的粘贴位置有很大的讲究。
实践完成后,同学们都获得了可爱的粽子书签,姜颖老师也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景泰蓝小小非遗传承人”证书,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课堂也走向了尾声。
展示环节结束后,光明区劳动教研员帅飞飞与南山区劳动教研员余丽分别对课堂进行点评。帅飞飞首先对两名老师的课堂表示了赞赏,在她看来,课堂中的素养导向都十分明显,她在课堂中感受到了传统劳动的智慧,传承感受到了工匠精神,也培养了保护、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意识。
同时,她也高度赞赏了课堂的教学机制:“以项目为载体,自下而上,并且巧妙融合了五育素养的培养体系,对打造劳动素养课堂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南山区劳动教研员余丽表示,随着南山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劳动素养课堂的评价体系也细化为更具体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今天的两堂展示课都以探究的方式进行,老师是引导者,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性。未来,我们还要举办更多诸如此类的示范课堂。”余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