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连城,鹏程万里,深圳的公园和绿道是市民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重要场所。近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官方网站发布了《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到2035年,将深圳市的绿道总里程扩展至5000公里,实现城市居民“2公里进森林、1公里亲水岸、500米进公园”的目标。
构建全域绿道网络体系 打通绿色空间“最后一公里”
立足于深圳市丰富的自然资源,规划统筹了生态保护、历史人文传承、城市建设格局和人民生活需求,构建了“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全域绿道网络体系。这一体系将形成“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城市绿色韧带,实现“鹏城万里,户外天堂”的目标愿景。
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将深圳市的绿道总里程扩展至5000公里,实现市民享受绿色空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将远足径、郊野径、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各类线性空间进行“多道融合”,规划旨在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延展、空间互联互通、功能复合多元、服务人性化智能化的绿道网。
“一脊一带二十廊”构筑生态空间骨架 三级绿道建设构筑绿道网络
规划中的亮点之一是“一脊一带二十廊”的概念。约390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将横贯深圳中央山脉,串联起山体和湖库,展现自然之美。与此相辅相成的是220公里的滨水活力蓝带,两者共同勾勒出深圳独特的山海空间形态。此外,规划还包括构筑约620公里的山水生态廊道,包括12条山廊和12条水廊,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活圈。
规划提出了区域(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建设,以实现“2公里进森林、1公里亲水岸、500米进公园”的目标。这三级网络将通过提升贯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促进区域连接、组团联通,并精准提升社区绿道服务功能,完善市民家门口的绿道体验。
为了优化绿道网络的联通性,规划提出了连接28处断点的方案,采用人行天桥、生态廊桥等形式建设。特别地,连接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将采用复合生态廊桥的建设方式,兼顾人类通行及野生动物种群交流活动。此外,规划还包括科学设置绿道出入口、提供自行车停放空间、增强公交系统对绿道的支持等措施。
采用全民友好设计 打造蓝绿休闲网络
规划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市民群体的休闲健身和绿色出行需求,推动绿道公共设施精细化配置和公共空间精细化打造。这包括建设儿童通学路、运动健身道等,以及为残障人士、儿童、老人、携带婴幼儿家庭提供连续标准的无障碍游径及无障碍服务设施。
深圳市绿道网规划中还包括了对服务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一级驿站作为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规划一级驿站不少于53个;二级驿站作为服务次中心,规划不少于145个;三级驿站则提供基础服务功能,根据功能需要灵活设置。
“打造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蓝绿休闲网络,将自然带到市民的家门口。”是绿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高密度建成区内,通过绿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创造生物的生存空间,重构城市微生态系统。此外,规划还包括建设清凉绿道,结合城市盛行风的风向、城市通风廊道、蓝绿开敞空间等,形成清凉网络,发挥调整城市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益的作用。
结合城市盛行风的风向、城市通风廊道、蓝绿开敞空间等分布,通过绿道连接城市的“凉岛”,形成清凉网络。此举旨在发挥调整城市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益的作用,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融合都市型绿道与绿地 构建城市微生态系统
为加强都市型绿道与道路附属绿地、滨水绿地的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将复合建设为线性公园,打造自然走廊并连接至社区。通过植物改造、生境和小气候营造等设计,创造更多的近自然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度和健康稳定。不仅美化城市景观,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随着《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2024-2035年)》的发布,深圳市正朝着一个更加绿色、健康、活力四射的未来迈进。这一规划不仅展现了深圳市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活力、生态友好的未来生活蓝图。
深圳晚报记者 周怡/文 严文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