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生姜别有情

胡伟
2024-05-20 17:15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安徽省铜陵市生产的生姜比较独特,白白嫩嫩,无丝无骨,甚是有名。

姜是中国人喜爱吃的一种调味菜,外国人也接受,每年出口的农产品里生姜都有一定比例。安徽省铜陵市生产的生姜比较独特,白白嫩嫩,无丝无骨,甚是有名。

铜陵市是皖南长江边的一座美丽小城,以铜矿为名。铜陵有八宝,盛产金银铜铁锡生姜蒜子麻。对普通铜陵人来说,当地生姜最亲民,日日食之,从不厌倦,成为当地一个显著的饮食特色。

去年春节省亲,我去铜陵白姜核心产区的大通镇董店乡,四姑和小姑在那里生活。先到小姑家,她热情拿出自己腌好的几罐生姜,让我带上。推脱不了,我只好拿着。当乘坐的车辆拐向四姑家那里,四周已然挤满了厂房。只见四姑从旁边一个厂房出来,两手拿着包装崭新的生姜产品。原来,她拿上社保后,已经在村生姜厂工作了。

我在铜陵读高中时,生姜还处在售卖初级农产品状态。集市上,隔三岔五有人在卖生姜。被卖的生姜有手掌大,手指粗细的生姜顶端粉红的,躺在篾箩里,非常乖巧。南方人做菜,遇到煎鱼,必用生姜去荤腥。铜陵人更爱用醋泡过的生姜生吃,脆生生的,不呛口。入口时,一阵微辣似闪电,迅速在味蕾处扩散,留下特别的味道。

供图:胡伟

铜陵白姜独特的味道,源于特殊的土壤属性。铜陵的土是红壤,多年的地壳运动,让土质富含各种矿物质。铜陵姜属于白姜,富含姜油酮酚、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素、核黄素、烟酸、无机盐等成分,营养特别丰富。

追述铜陵姜的生产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当地就开始种植。北宋时期,铜陵成为全国著名姜产区。铜陵姜还纳入朝廷贡品。《铜陵县志•物产》记载:清朝顺治时姜产“每岁不下十万担”。

我小时候不爱吃姜,大人每次给我,我都拒绝,尽量不吃。我和铜陵姜产生亲密接触,倒是源于我离家求学工作后。

在京城工作,我每逢春节坐火车回家。回到家里,虽然不需要置办年货,可是洗洗菜当当帮手总是需要的。那些个白佛手般的生姜总是夺目地闪现出来,洗生姜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拿一个大塑料盆,把姜泡上一段时间,然后用一个铁片刮去姜皮。姜皮一地之后,白嫩的姜就躺满了脸盆。我总不耐烦干这些事,刮几下就找借口跑了。母亲什么也没说,有空就自己上手。不久收拾好的一大片生姜就晾晒起来,等待腌制。

去亲戚家串门,回来时,双手总是被亲朋好友塞得满满当当,其中必有大玻璃瓶盛装的醋姜,让人发愁。铜陵人爱姜,那是杠杠的,只是苦了我。回城时,人山人海在火车站,几个大生姜瓶占据了拉杆箱好大空间,包装还是玻璃的,生怕被挤碎。有一次,我把行李箱放地,稍稍用了点力,玻璃瓶就碎了,姜汤和碎玻璃渣混合着,搞了一地,我徒呼号也无法收场。

有一年,大表哥突然英年去世,我感到非常吃惊,一问,老家人说,你大哥在家洗生姜刮生姜,一口气干了三小时,起身出门骑车时就甩了出去,引发了脑出血走了。这事实在让我唏嘘不已。那时,他才54岁。当然,这事定和生姜无本质关系了。

要说生姜,母亲不但爱吃,更爱做,每年自己腌制生姜。自己吃得少,更多是送亲朋好友。她的手艺好,腌制的姜味道入味。每年秋季霜降之后,她都要腌制生姜和萝卜菇。60岁以后,只要身体好,仍然都去腌制。78岁那年生了重病,有几年没有腌制。80岁时,身体有所好转,还托人买了几十斤生姜,安排父亲腌制,送了朋友。81岁时,驾鹤西去,家里再无人腌制生姜。

我还是不爱吃生姜,但我现在不讨厌生姜。我知道生姜全身都是宝,对人绝无坏处。铜陵生姜作为“中华白姜”,其生产规模和品质已经日新月异,不但包装上出现了地理标志,而且强调无添加剂。这是令人欣慰的。假以时日,铜陵姜还一定有更大作为。对我而言,铜陵姜有家乡味道。我不会多吃,但会偶尔品一品,想想家乡的亲人、他们和她们的往事。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作者:胡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