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安1990“对话”最早的“广东人”,到大仟里购物中心欣赏“中华第一灯”,登上海上彩虹号游轮,于伶仃洋的涛声中观看宝安历史文化影像……宝安的文博服务正在走出场馆,“解锁”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宝安区正式启动2024年“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今年,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突破传统场馆空间,将多场特色文博活动引入辖区公共文化设施、学校、商圈、旅游景区,推动文博与商业融合带动消费潜力释放,用文博服务点亮城市文化生活。
史前“老广”,展现文明起源中的岭南风采
当日上午,宝安1990小剧场内座无虚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期在此开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与线上、线下听众分享磨刀山遗址、青塘遗址的考古故事,为听众展开一幅文明起源阶段的岭南生活画卷。
远古先民最早何时踏足广东?何处寻找最早的“广东人”?最早的“老广”是怎样的“人”?这些是广东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广东考古人‘接力’求索半个多世纪。”刘锁强说,本世纪第二个10年内,磨刀山遗址、青塘遗址相继被发掘,填补了岭南早期文化研究的大片空白,让“广东人”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文化序列都有了生动例证。
其中,磨刀山遗址将广东古人类的历史往前推进几十万年,被列入“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磨刀山遗址改写了广东远古人类历史,延长了岭南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的长度,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南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代表。”刘锁强介绍。
青塘遗址被列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中被命名为“青塘少女”的墓葬,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从青塘遗址可以看出,在关键性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岭南发生了一场从狩猎采集向农耕定居转变的‘史前革命’。”刘锁强说。
这两个遗址的发掘工作都是由刘锁强主持的。他认为,磨刀山遗址、“马坝人”到青塘遗址构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岭南”,其中既有岭南本土文化传统的先声,也有东亚——东南亚区域文化交流和早期人群扩散的线索,深刻体现中华文明延续性、统一性、创新性等突出特征。
“馆城融合”,让“文化味”与“烟火气”双向奔赴
博物馆承载着悠长的历史记忆和文脉,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
作为深港文化之源,宝安坚持做好文博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拓展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服务场域,增强文博“辐射力”和“共享力”,探索博物馆与城市融合共生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宝安的商场、景点也积极引入文博活动,助力“文化味”和“时尚感”“烟火气”的双向奔赴。
此次“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中,馆内展览更加丰富。馆际交流展——“自然遗玉 神奇瑰宝”琥珀展于5月17日开幕,世纪琥珀博物馆带来多件精美琥珀藏品,包括曾获得国内玉石雕刻类最高等级赛事“天工奖”琥珀雕刻类最高奖项的“连年有鱼摆件”;5月12日起,齐白石艺术人生教育展在劳务工博物馆开幕,展览期间将有多场配套研学活动走进学校、社区。
同时,馆外场景持续拓展。宝安不断拓展博物馆服务区域,与社会各行业领域融合,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型空间。
展览入校园,文化育新人。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将把流动展览和主题展览,带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院、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滨海小学、宝民小学等四所学校,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丰富馆校共建路径。
展览进商圈,文化促消费。“照长夜 乐未央——中华第一灯”亮相宝安大仟里,“繁花似锦 博览宝安——宝安区博物馆联展”走进前海壹方城,宝安通过打破文化展览的传统边界,为商圈、旅游服务营造高品质文化氛围。活动促进了博物馆的展品与商业环境创新融合,不仅展示了宝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文化与消费的有机互动,让市民在休闲购物的同时,获得文化滋养。
展览上游轮,文化助旅游。“梦回伶仃洋——海上博游之宝安历史文化影像展”将登上海上彩虹号游轮,宝安进一步整合文博与文旅力量,“人文经济”的宝安实践得到不断丰富。
随着本次“文化遗产月”的启动,越来越多别具特色的展览将走进公共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市民领略文博之美、畅享美好生活。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