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合成生物技术前沿,深圳加速未来产业谋篇布局|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读特新闻记者 谢婧 王梓瑞
2024-05-19 16:53
收录于专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5月18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深圳市光明生命科学园。

(剪辑:王茜垚)

5月18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深圳市光明生命科学园,中央、省主要媒体约70位记者围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采访光明生命科学园在合成生物技术前沿的谋篇布局。

光明生命科学园区 (读特新闻记者 谢婧 摄)

创新载体落地 光明“新”向未来

光明生命科学园,是光明科学城规划中首个落地的土建项目,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坐落其中,面向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开放。

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楼,一间宽敞明亮的透明玻璃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玻璃房里,是不同科研设备组成的小格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功能岛’,一个岛就相当于一条生产线。”目前,在生命科学园中,已经有40个岛,每一个岛功能都不一样。

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功能岛” (主办方供图)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为调研团详细介绍了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

合成生物指的是利用合成再造技术,创造出更符合产业化需求的生物系统,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环境等多个领域。

以往,合成生物实验大部分都是人工操作,不仅误差率高,而且不能批量化生产。而在这套设备运行后,手工作业就转变成了大规模、标准化、自动化、高通量的机器作业,帮助科研人员大幅度提高效率。

袁海称,“只需要科研人员下单,智能机器人就能把所需的物料配送至自动化功能岛区。”眼前一间间“细胞工厂”里,机械臂按照预先设定快速运作,它们熟练、准确无误地将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放进微孔板中,自动化小车在各个功能岛之间来往运送实验用品,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

此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测试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刘辉称,科研人员的研究效率会因为自动化集成装置得到有效提升,“过去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收获的成果,现在依靠自动化集成装置,也许一年半载就能实现。”

袁海告诉记者,合成生物大设施正在打造一个用户的“云端实验室”,以及运营者的“智能实验室”二位一体的合成生物研究平台,面向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开放。重点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学习、合成测试以及用户检测平台三大平台。

在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外,一连廊相隔的是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全球首个跨物种、全尺度的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这里包括脑解析、脑编辑、脑模拟三大模块,可以支持重大脑疾病治疗药物和检测试剂、诊疗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产学研转化:左邻右舍孵化模式

随着光明科学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完善,孵化器迈入新时代。新型孵化器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

在光明生命科学园内,企业与科研机构毗邻布局,试验设备共享,从物理空间上拉近了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距离,提供了两者随时交流碰撞的高度便利性,这种“左邻右舍”的孵化模式,成为了科学院创新的孵化模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脑所研究员,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负责人黄天文告诉记者,在创新中心大楼里,围绕脑科学的几个产业领域,每个楼层都有相应的特色布局,“把做器械的企业和研发平台研发人员放在同一层,做药物的放在同一层,做病理的放在同一层,按照功能来布局产创中心,让产业和科学界在物理空间上‘无缝链接’。 ”

除了在物理空间的“硬件”上注重拉近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距离,在语言体系的“软件”上,也配备有专业的脑科学背景的产业化服务团队来充当翻译者,黄天文称,“团队负责将科学的语言翻译给资本、企业,同时,把企业的诉求也翻译给科学家,告诉科学家怎样去让他们技术变成产品。由此,打造出一套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共享的语言体系。”

随着“科研—转化—产业”左邻右舍孵化模式的建立、升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时间将极大缩短,助力科研与产业在深圳实现“双向奔赴”。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谢婧 王梓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