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学者、艺术家梁江:以文化底蕴支撑,开拓艺术新境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4-05-13 16:5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深圳展”日前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深圳展”日前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该展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共展出学者、艺术家梁江所创作的近200件展品。日前,记者独家专访了梁江。他表示,唯有文化底蕴的支撑,艺术才能攀登另一个新高度。

学者、艺术家梁江

以“学者书画”呈现艺术思考

这次展览可以用“蔚为壮观”来形容。关山月美术馆用一楼全部展厅布展,全方位展示梁江从艺50年来的艺坛行迹、史论著述、书法作品和绘画创作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丰硕成果。

展览开幕嘉宾合影

中央厅和C厅着重展示了梁江的一百余件书法、绘画作品:纸本设色作品分为5个章节,分别以“四季”“诗画”“纪游”“感悟”“故乡”展示了梁江近年的新作,山水、花鸟灵活多变舒展自如;书法作品包含对联、诗歌、横幅、画论、文赋等,梁江自幼开始练习书法,以行草见长,取法诸家自成一派,其中“书写画论”自成气格,形成与其他书家不同的风貌。A、B厅图文并茂,以文献资料和早期画作结合的方式,分为两大部分全面呈现了梁江50年的艺术行迹和研究文献。

梁江为关山月美术馆捐赠画作

进步中央展厅,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梁江的书法“天行健”,也是展览的主题。天行健是宇宙运行的宏大气场,是梁江多年来探求寻觅的艺术气格。近些年,他已十数次举办个人书法绘画作品展,被推为当今“学者书画”范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梁江看来,天行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也是一种艺术气场和气格,同时也与他的艺术追求相契合。“天行健展现出我们追求中国文化的真谛,也表达出我个人艺术风格的特征。”

梁江,天行健,纸本草书

此次来到关馆举办个展,梁江倍感荣幸。他坦言,一方面是艺术缘分的延续,另一方面展览也是对关老的一种致敬。这也激励他把最有底气的作品拿出来与深圳观众见面。 “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以学者的身份与大家一起探索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学者没有高下之分,仅仅是个职业区分。我是做学问的,在这种身份的长期积累下,变成我进行书画创作的底蕴和内核,书画只是作品的一个载体”,梁江强调,书画创作需要有很好的学问做基础,有文化的底蕴的支撑,书画艺术才能走得远,才可能攀登一个新高度。“希望通过我这几十年的探求,给公众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梁江,乡路迢迢,纸本设色,97cm×90cm,2022年

上下求索,不断攀登“会通之境”

正如此次展览的前言所说,本展全方位展示梁江的治学境界——会通之境。这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种治学范式,核心意义在于融会贯通不同的学术领域和专业体系。首先是学养的“南北之通”,梁江的艺术之路始行于岭南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美术史亲炙于陈少丰先生,又有幸北上成为美学泰斗王朝闻先生的研究生,“汲北学深厚,扬南学英华”,其视界开拓而涵养融会;数十年在京历任国家重要美术机构要职,从理论而创作,笃行磨炼;更为可贵的是“兼能之通”,在梁江笔下无论学术研究、油画创作、水墨丹青、书翰挥写均任意游走,舒展自如,他在不同领域出色的驾驭能力体现了兼学互进的全才特色。

梁江,(宋)苏轼《赤壁怀古》,纸本行草,90cm×191cm

梁江表示,他也在“会通之境”攀登路上。“这一境界的抵达需要有多个艺术门类广度与宽度、深度等多维度积累。我从事过多种职业,从学术研究到书法到绘画再到一些社会活动以及美术馆的行政管理。此外,还参与过一些重要的、大体量的展览策划,甚至亲手去运作,这些形成我自己对艺术感悟,从量变到质变,最后会变成一种感怀。”

梁江,秋日胜春朝,纸本设色,123cm×123cm,2024年

梁江始终认为,书法、绘画是治学必备功夫,理论和实践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艺术家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掌握了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充电”来“更上一层楼”。

捐赠珍贵书刊与文献,助力深圳文化建设

梁江在美术馆的管理与研究方面有着多年经验,他与多个美术馆之间也有最直接的联动,尤其与关山月大师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在采访中,梁江回忆起与关山月的交往。梁江在广东美协工作时就与关老有着很多直接的联系。他坦言,从关山月等老一辈艺术家学到很多,受益良多。

梁江捐赠的部分书籍

关山月美术馆建立27年来,他与关馆保持密切的联系,多年来也担任关山月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专家顾问,长期关心其发展。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引起轰动,就是梁江主持中国美术馆业务时期举办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深圳展览筹措期间,梁江决定把数十年来搜求庋藏的珍贵文献资料,还有万余册专业书刊,悉数捐赠关山月美术馆。它们是梁江几十年治学行履的印证,体现了一个学者高远的文化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梁江的艺术生涯中,书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介绍说,这次所捐书刊有他几十年的各项学术成果结集,如《梁世雄全集》《黄宾虹全集》;有多年来搜购的各种珍稀典籍,如上世纪50年代郑振铎主编《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宋版图书特展》图录;日本《世界素描大系》、日本学者签名赠送的《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生史料》《黄宾虹之印学》《德川美术馆藏品集》;还有未正式出版的《段文杰临摹敦煌壁画》《泰山石刻大观》图册等。

梁江,静绿, 2022年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大批难得的专业书刊及文献档案,佐证了40多年中国美术印迹,是改革开放时代的记录。梁江把它们捐赠给深圳,进入全市公共图书借阅系统,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之城深圳的文化底色。“深圳是阅读之城,希望这些专业的书能为深圳读者所用,继续发挥它们的社会作用。”

点赞深圳美术馆事业,书写“艺术情缘”

梁江在美术馆的管理与研究方面有着多年经验,而且一直关注深圳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他指出,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深圳美术事业积聚了强劲发展动能。“深圳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公众对社会文化生活也有了新诉求。这也启发我们要从美术馆的角度,对深圳文化建设做一些战略性的思考”。

梁江认为,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年轻活力,是改革开放的创新文化和大湾区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兴文化代表,这是深圳的强项,也是资源优势。我们要以前瞻眼光和宏观思维来进一步建构深圳的城市文化。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

【特报新闻+】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从艺50年来,在多个专业方向取得丰硕成果,在艺坛内外备受关注。作为活跃在当今中国艺坛上的著名学者,梁江在艺术史、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上成绩斐然。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期间即作为主力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黄宾虹全集》等多项国家重大艺术科研著述。个人专著业已出版《中国美术鉴藏史稿》《广东画坛闻见录》《美术概论新编》《西樵小札》等,尚有大量介入美术现状广受关注的评论文章,迄今已刊发400余万文字。梁江早年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博研究生专攻艺术史论。数十年来,梁江从事学术也潜心书画艺术。几年前梁江办展,饶宗颐先生曾题写“书画相生”鼓励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