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365 | 孩子老抽鼻子、挤眼睛?原来患上了抽动症

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通讯员 刘科夫
2020-09-01 12:47
摘要

抽动症不影响身体健康,但需关注可能造成孩子心理负担。

本期健康指导

韦臻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健康科医师

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有家长会发现不知从哪天开始孩子突然就频繁地眨眼睛、抽鼻子,还有的会带上身体的扭动,或者是嘴角抽搐,嘴里发出“嘶”的声音。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坏习惯,会简单粗暴地指责甚至打骂,也有些家长会以为是多动症,想要强迫孩子努力克制。但这些不仅没啥效果,反而会伤害孩子心理,让这种情况加剧。事实上,孩子很可能患上的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症——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起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种儿童神经科的常见病,主要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但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躯体疾病。抽动症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

抽动症的特点

抽动症常常表现为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具有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特点。主要症状是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常常表现为挤眼睛、耸鼻子、噘嘴巴、转头、耸肩等,也有肢体或躯干的扭动等。

发声抽动表现为鼻腔或口腔内发出声音,清嗓、吸鼻等相对多见,也有、咳嗽声、咕噜声、怪叫声等

抽动具有不可控制和克制的特点,一些患儿在抽动前身体会有局部不适,患儿认为抽动能缓解这种不适。

一天当中由于环境或者情绪的变化,能够影响抽动发作频率。抽动症状在情绪紧张、激动或疲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引起抽动症的原因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因素被认为可能导致抽动症的发生。如遗传因素、躯体因素和心理精神因素等。

有研究认为,围产期损伤史,如产伤、窒息、早产、低体重儿等可能导致抽动症。

躯体局部疾病刺激也可能诱发,如倒睫、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等引起眼肌、面肌不自主抽动,当局部疾病原因消失后,抽动症状仍然持续存在。

不恰当地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也可能导致抽动症发生。

抽动症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抽动症虽然属于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但并不属于躯体性疾病,因此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

但是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抽动症出现心理负担,或者因为家长指责而产生自卑心理和不良情绪,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这是需要治疗的。

抽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心理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以让他帮忙做些轻松的事情,通过肢体的有目的活动,减轻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从而逐渐缓解抽动症状。

心理支持法:家长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教导孩子分析病情,告诉他抽动就像感冒发热一样,通过治疗是可以好起来的。增强孩子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2、药物治疗

抽动症应该以及时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一般有躯体不适,社会及学校适应功能受影响时,应考虑药物治疗。部分药物具有副作用,具体用药需要咨询医生。

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和抽动症可能有症状的重叠,很多抽动症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病史。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完全不能自主的头面、四肢及躯干的不规则抽动,可表现为挤眉弄眼,耸肩歪颈,全身扭动等。常被老师误认为顽皮多动。

但其实患儿的这类抽动,完全不受意志控制,也没有任何目的。因此,只要详细了解病史,及观察患儿的表现,就会发现与多动症儿童的顽皮多动、故意恶作剧、有意的做鬼脸、出洋相等有本质的不同,不会造成混淆。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通讯员 刘科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