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麒
湖商,最早起源于宋代,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浙江商人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活跃于上海滩和苏杭,与甬商(宁波帮)共同成为近现代浙商之滥觞。在中国商业史上,它是继“徽商”和“晋商”之后,与“潮商”(包括“粤商”)和“甬商”同时出现的新兴商人。
唐末宋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显重要,湖商就崛起于此时,且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这里人依水而居,城傍水而建,他们经营蚕桑、丝绸,世世代代打造了“湖丝遍天下”的传奇。水的性格特点深深地融入了湖商的社会生活之中,他们靠水发财,依托水的资源和灵气,生存了一代又一代。水,哺育了湖州人,成就了特有的湖商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的昌盛为湖州的商潮推波助澜,文化的兴盛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湖商中的儒士们数不胜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仕途艰难囿于寒窗苦读的窘境,为生存所需而投身于经商,因为他们是饱读诗书的人,很自然就做起来与书有关的雕版印书的行当,他们起初“往往以秘册镂刻流传”,如茅氏、凌氏、闵氏、臧氏等都办坊刻印书籍。但当这一雅举渐渐被赋予商业理念,雕版印书业便挤入了明代乃至清代的经济领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门类。如大名鼎鼎的凌蒙初,先后数次科考只中副榜的他,在经商理念驱动下暂时压抑科举、入仕念头,走上了刻书鬻书的经商之路。大多数书生为生存所迫而投身于商界,于是千千万万个书商就这样形成了。在明代,湖商经营雕版印刻书籍与贩书在中国商业经济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资料显示:明亡前的20多年中,当地雕版的套印本就有117部145种,这些刊刻的善本秘籍,尤其是多色套版印刷堪称国之精粹,代表了中国十七世纪印刷技术和书刊流行的新水平。
湖商刻刊书籍,都有大大小小的作坊,且雇工很多,为书商们带来了丰厚利润。湖商刊刻业的兴起带动了一种全新的行业——书船贩书业。书商们载书于船,浮家泛宅,南至杭州,东抵松江,北达镇江,出入于士大夫门第。所到之处深得主人礼遇,叨陪末座,被尊为“书客”。这些书客的卖书可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是展开现代意义上的营销,他们把书船开成水上流动书店,专门送书上门,大受欢迎。
藏书的世代相传是湖州的习俗和风尚,湖商得以兴盛,依赖的正是这种家家藏书、户户诵读的文化土壤。明代的湖州除了丝绸业兴盛外,经营雕版印书业与贩书业是一大特色。这一方面是文人珍书、藏书的延续,更主要的是明中叶后渐渐兴起的经商风气影响。作为刻、贩书业的中心一一湖州晟舍、织里一带,本来“向以读书为恒产”,即使穷困的寒士,也“每以馆谷(任教为生)终其身,故夜半书声不绝。”但当儒士们逐渐认同了经商意识以后,晟舍镇的网、凌二家涌现了大批刻书商人,这使他们的套版刻书业至明万历后趋于繁荣,伴随着刻书业而兴起的书船贩书业如火如荼。据清代戴璐《吴兴诗话》及别的笔记小说提到,明嘉靖、万历后随着书船版书业的兴旺,远至金陵(今南京)、北京都出现了湖州人开设的书铺,结成销售网络,参与当地书籍出版销售的竞争。“溪南吴季子”、“雪溪书船”等就是湖州书客和书船的响当当的名号。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就曾以“湖贾书客各乘舟,一棹烟波贩图史”的诗句尽述湖商书船贩书业的盛况。
湖商的书船业是湖商一绝,历经几个世纪而不衰,是中国商人经营文化,重视文化的铁证。现在的商人们像湖商那样如此痴情于文化典籍,从书中挣钱,热心于传播优良书刊的是越来越少了,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