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未曾诉说的故事,或许藏在《秋园》里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8-31 21:42
摘要

编辑涂涂在推荐《秋园》这本书时,会说这本书是“女性版的《活着》”,但她也说,“最深挚的那些东西,不在这些形容里”

《秋园》是一本奇特的书。作者杨本芬做过很多活计:种田、切草药、当工人......就是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然而,她在六十岁的时候,突然要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写作。她写作的舞台就是家里四平米的厨房里,“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而写作的内容也不过是“我们这一家人的故事”,但杨本芬有着不同一般的写作意识:“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所以她写呀写,写足了八公斤的稿纸,于是有了这一本《秋园》。

《秋园》

杨本芬 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6月

秋园即是杨本芬的母亲,真名梁秋芳,一位普通中国女性。秋园的“普通”,赋予了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力量:它记录的是一个在历史中曾经缺席的普通女性视角。秋园出生于1914年,她是“葆和药店”老板的女儿,也是国民党低阶军官的妻子,四个孩子的母亲。她人生的沉沉浮浮,都与这些身份紧密地联系了在一起。她本是“裹小脚”的千金小姐,却在少年丧父,家业败落,随丈夫四处漂泊,最后落脚于湖南湘阴的小乡村中,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又因丈夫曾经的特殊身份,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整个家庭都备受歧视,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秋园必须靠自己撑起一家人的活计;到了中年,丈夫仁受病逝,为了生活能够继续,孩子能继续学业,她只能远赴湖北打工、嫁人,却又遭遇幼子溺水身亡之痛。在第二任丈夫病逝后,秋园最终在湖南湘阴的老屋内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到湖南。”正如书中所说,秋园的一生“像水中的浮木,在中南腹地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也看到了秋园作为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她从不放弃善行,始终保持体面;生活处境无论多困难,仍然坚持送孩子读书上学;在第二任丈夫逝世后,虽然与继子已“情同母子”,但她还是决定回到老屋独自生活。在讲述秋园这一生的故事时,作者的笔调是很淡然温婉的,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因此这本书非常之轻,或许读的快只需要两个小时即可读完,但读完之后,却会让人不禁感叹于命运之重。

编辑涂涂在推荐《秋园》这本书时,会说这本书是“女性版的《活着》”,但她也说,“最深挚的那些东西,不在这些形容里”。不管怎么将这本书去与其它书进行比拟、联想,这本书都有着独特的补充意义。我们经常会听“爷爷讲的故事”,但却很少会去倾听“奶奶讲的故事”,在一般的印象中,好像奶奶一旦嫁作人妇,就变成十年如一日围着厨房转、毫无故事可言的形象,而这本书却让我们以一个女性视角去见证时代的翻覆,同时见证女性在时代洪流前同样高贵的力量。《秋园》写出了一代女性或多或少的共同经历,这也许正是我们的奶奶未曾诉说的故事。

这是女儿写妈妈的书,虽然刻画出的是一个隐忍坚韧的母亲形象,不过让我更为动容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感受与“母亲节”式的赞颂截然不同,字里行间不是在试图维护一种刻板的女性印象,认为女性只能在小家庭内发光发亮,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去肯定和认可女性的力量——即使舞台曾经被限制在家庭这一方小天地,女性同样能绽放出光彩。

而与书形成互动的,是书外也在继续发生的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故事。作者杨本芬虽然因家境贫困,只上到了中专程度就被迫停下求学的脚步。但她强烈的求知欲,让她坚定了一定要培养三个儿女上大学的信念,最终如愿以偿;她也一直坚持阅读学习,在花甲之年写下了这一部如此动人深刻的非虚构作品。如今,她的外孙女也已远赴美国成为一位软件工程师。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才共同完成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完整故事。

(晶报供稿)

编辑 贺曦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