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在宝安区福海街道美生云谷启用。该平台将围绕高端装备、能源电子、半导体等产业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阶段技术需求出发,联动港校港企、科研成果,依托研发与工程生产性服务全周期支撑生态,推动深港两地深度合作,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融合两地优势,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位于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该合作区是宝安区“422133”主框架四大制造业片区之一,已纳入《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任务清单》,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合作区有制造业企业近2300家、规上工业企业371家、国高企业3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集聚了大族激光、洲明科技等龙头制造业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此外,合作区港人港企集聚,现有约4000名香港居民、近600家港资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46%)、“四上”港企92家、规上港企77家,集聚了先进半导体、新丰电器等一批知名港企。
作为合作区的重要支撑载体,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将融合两地优势,成为深港携手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桥梁。该平台由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和宝安区智造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中心(深圳市育成制造业现代服务创新中心)共建。
平台主要实施共性技术联合研发攻关,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以及为深港两地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新产品提供研发、设计、生产、验证等生产性服务,打通企业、高校从应用研究到验证转化、中小试放大的产业化链条,以深港企业、项目市场化合作需求为驱动,为“香港所需”对接“深圳所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据介绍,根据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技术联合研发和生产性服务需要,平台共建单位服务体系围绕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高端装备、新能源、半导体制造等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投入进驻了原值约2000多万元的共性紧缺高价值研发、试验服务软硬件设施和联合实验室设施,包含了企业研发所需的CAD/CAE等研发数字化高端工业软件;也有如汽车振动台、激光跟踪仪等企业研发必备高价值紧缺硬件;同时更有标准与质量基础验证与检测认证服务设施。上述研发共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将大大提高企业和高校技术转化的效率。平台负责人魏相介绍,“平台将为港校港企港人的项目提供工业仿真软件共享等生产性服务,经过大致测算,设施将节省企业2/3的研发成本,大大节省研发到制造的时间成本。”
携手高校企业,服务深港产业合作
据悉,平台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面向高端装备和新能源关键环节的技术联合转化实验室。同时,建立了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服务资源在线数字化服务系统。将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上线上网,并推进应用服务,以此推进深港合作的数据分析,指导服务资源和内容优化。
平台已合作挂牌港理工、港科大相关专业联合实验室、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教授工作室、港人港企项目实验室等。据了解,平台共建运营单位将再投入已储备计划的1000多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新增补充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电子设计等先进制造服务关键环节设施设备,以健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融合深港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交叉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先进制造公共服务能力。现场,香港理工大学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博士陈凯文介绍了其主攻的纯电载具动态无线充电技术项目的研究进展,这一技术将运用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巡航无人机等领域,希望在深圳对接新能源车企以及充电装备制造类企业、物流企业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技术与深圳及宝安的优势产业不谋而合。
“这一次我带来了工业、半导体、大健康等方面的项目,希望能借助这一平台获得全方位的帮助。”香港国际创新发明联盟主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蓝志文告诉记者,中心与平台达成深度合作,推动境外高端科学技术引进国内,落地在平台。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平台专家资源,为项目提供指导,还可以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功能验证、仿真测试服务。同时,借助高校实验室力量获得更多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背靠市场对接需求,推动技术迅速转化。
深港优质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吴美芳表示,“这个平台对于港企非常有意义,我们有AI智能、大健康、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项目,平台可以提供落地指导和发展方向,今后也将引入更多的港企过来这边交流。”
编辑 刘春雨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