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深企打造通航全产业链模式,让国人飞行不是梦

读特记者 吴亚男/文 丁庆林/图
2020-08-31 10:16
摘要

泊鹭集团营销总监张伟杰表示,目前在全球已经销售了约1000多架飞机,其中有20多架飞行在中国上空,同时泊鹭运营着6个通航基地,希望到2024年在国内实现100架海王水陆两栖飞机的保有量

2020年7月末,湖北荆门爱飞客通航小镇,天空湛蓝清澈。极目远眺,一座座约20米高的白色集装箱式建筑有序排列,时有飞机低空呼啸而过。目前,共计有20多家通航公司聚集于此,依托湖北漳河机场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这里停靠着各种类型的飞机,不仅能看到飞机整机组装的过程,还可以酷炫地开着水陆两栖飞机“冲上云霄”,还能体验各种刺激好玩的飞行娱乐项目。

泊鹭通航产业集团(以下简称“泊鹭集团”)湖北荆门通航基地于2017年落址于爱飞客通航小镇,致力打造泊鹭海王系列飞机生产交付中心、航材保障中心、飞行培训中心。据了解,湖北荆门通航基地只是泊鹭集团国内6个基地之一。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通航的民营企业,经过近9年深耕发展的泊鹭集团,在通航的飞机类业务和基地类业务领域取得了系列发展成就,成长为国内集飞机(水上)研发智造、通航基地及“通航+”IP运营为一体的通用航空领军企业,基本完成智造、飞行及生活三大主题版块的布局。


通航发展机遇与行业竞争并存

在泊鹭湖北荆门通航基地的组装车间,“发扬工匠精神,为客户造最安全的飞机”的条幅尤为醒目。泊鹭集团董事长徐晨阳说,“飞行安全”是通航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飞机制造是不可逆的,泊鹭要保证下线交付的每一架飞机,不仅是性能是卓越的,而且安全绝对有保障,“安全是泊鹭作为一家通航企业最基本的责任,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飞”密切相关的通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2010年以来,国内相继出台了多项与通用航空相关的政策文件,湖北、江西、四川、河南等多个省市谋划和实施通用航空发展规划,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也给该产业的发展带来的“飞的起来,落的下去”的基础保障。

2019年,通用航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020年5月8日,深圳与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签署《关于建立深圳通用航空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进深圳通用航空发展,打造我国通用航空现行示范区。

来自GAMA(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球通用飞机的交付数量为1742架,同比增长7%;同期,我国新增通用飞机数量超过200架,2019年全年注册通航飞行器达到2707架,增速达到8.3%。2019年,我国颁证通用机场数量增加44座,达到246座,在中国民航历史上首次超过运输机场数量;全年飞行小时数为106.5万,正式突破100万小时关口。但是与巴西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我国通航产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机遇意味着竞争,差距则意味着潜力,竞争和潜力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加速落地,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注重内功修炼确保“飞的安全”

2011年迈进国内通用航空领域的泊鹭集团,从一开始注重练好企业内功。基于对中国通航现状以及消费需求的全方位洞察,泊鹭从智造、飞行、生活三个版块进行布战略局。其中智造被视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泊鹭能够在通航产业“飞的安全”的重要保障。

泊鹭集团拥有飞机研发和制造的强劲实力。2011年,泊鹭集团创始股东收购泊鹭美国,一举获得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安全性能都极高的船体式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海王(SeaRey)的全部知识产权。资料显示,1992年诞生于美国“水上飞机城”特瑞维斯市的海王(SeaRey)水陆两栖运动飞机,由美国泊鹭飞机公司研发和制造,至今已28年之久。迄今为止,海王飞机全球市场累计销售超过1000架,位居全球船体式水陆两栖轻型运动飞机市场第一名,广受海外市场好评和喜爱,是运动娱乐休闲类首选飞机。

2012年6月,海王通过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适航审定”并获颁整机适航证。2013年,泊鹭中国团队将海王飞机带回中国市场,并成功获得系列适航、生产及运行资质。当前,泊鹭海王飞机在国内通航领域拥有三个“第一”:我国第一个完成CAAC“型号设计批准审定及生产审定”的轻型运动类水陆两栖飞机、我国民航局历史上第一次向境外同类航空器生产企业颁发“生产许可证”、我国国内第一个同时取得FAA与CAAC适航许可及生产认证的水陆两栖轻型运动类飞机。在相继取得了运行及飞行员培训资质之后,2019年年初,泊鹭集团取得了中国唯一一家水上轻型运动类水上飞行教员的培训资质,成为了中国水上飞行员培训的“师范学校”。

泊鹭集团已完成建设以海王飞机研发、制造、飞行员和机务培训、售后服务及维修、航材配送及保障等为核心的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当前,泊鹭在全球拥有1个研发中心和3个智造基地,其中国内制造基地有两个,分别在湖北荆门和山东菏泽,设计产能均为100架/年。2017年,荆门基地、菏泽基地相继完成海王飞机复装下线,并进行首飞,在当地引起极大关注。

科技创新填补通航机型空白

创新一直是泊鹭集团面对的重要课题,公司从未止步于眼前的发展成就,以行动践行着“让科技放飞自由梦想,用创新彰显中国力量”,积极主导飞机的研发制造。目前泊鹭集团已累计取得26项知识产权。

随着材料科技的进步,很多机型实际上已经不太适应通航市场的需要。为此,泊鹭集团美国团队一直致力于海王4—6座飞机的研发。泊鹭集团董事长徐晨阳透露,目前整个研发方案已经全部完成,预计4座海王首架原型机在2021年下半年正式面世,这将有力填补通航市场水陆两栖飞机4座机型的空白,确立泊鹭在水陆两栖飞机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泊鹭集团正在积极推动泊鹭全球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落户深圳,希望能够将新此机型放在创深圳进行整机生产制造。”

据了解,与2座相比,4座海王飞机机长由6.83米增加至8.23米,机高由1.96米增加至2.74米,翼展由9.4米增加至10.97米和12.19米,有效载荷由205千克增加至544千克和680千克。做出这些改变的背后,是泊鹭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因为只有不断自我突破,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行业走得更远。

夯实基础布局通航全产业链

“由于当前我国通航基础设施不充分、通航服务网络不完善、空域开放的限制以及通航从者数量较少等多种原因,泊鹭集团在国内不单单是飞机制造商,还从通航基础设施和普及航空文化两个方面,夯实泊鹭通航发展的基础,以更好实现泊鹭在通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泊鹭集团营销总监张伟杰表示,目前在全球已经销售了约1000多架飞机,其中有20多架飞行在中国上空,同时泊鹭运营着6个通航基地,希望到2024年在国内实现100架海王水陆两栖飞机的保有量。

据了解,创建伊始即提出“智造飞行生活”发展愿景的泊鹭,多年来在国内通航领域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引进来到打基础,形成了“飞机(水上)研发智造、通航基地及‘通航+’IP运营”的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飞行版块方面,泊鹭正致力于综合型和标准型通航基地网络的战略布局。其中综合型通航基地以自主投资为主,而标准型则采取自主投资、联合投资和综合管理的方式。目前,泊鹭集团在山东菏泽、湖北荆门、浙江南太湖、绍兴鉴湖、上海佘山月湖及银川银子湖等地建设或运营6座通航基地,在广西、浙江等地将合作建设或者提供代建服务的基地达6个以上。

生活版块方面,泊鹭集团采取输出“通航+”IP主题,与合作伙伴及地方政府在目标省市共同进行“通航+”IP项目建设。譬如,2018年3月,泊鹭与北方国际集团达成合作,建设银川银子湖航空教育综合体和航空体育运动旅游研学营地项目。

“泊鹭未来在国内通航运营的规划,将重点布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泊鹭集团总裁袁亮表示,泊鹭十分重视在深圳发展,并看好深圳的通航消费市场抱有很大的期待。“业内对泊鹭海王飞机的评价是冒险、浪漫和先锋,这也是深圳的城市特征。”袁亮坦言道,作为一家总部深圳的通航企业,泊鹭希望能够发挥自身在飞机研发制造、通航运营方面的优势,为深圳通航产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作者:读特记者 吴亚男/文 丁庆林/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