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春天花粉季,气候的升温使得空调也广泛使用,鼻炎处于高发时期,东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表示,近日收治了不少患儿,表现为频繁眨眼、扭脖子,很多家长以为是孩子的过敏性鼻炎犯了,但医生提醒,这类表现,除了可能是鼻炎,也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抽动症,需引起家长的重视,做到及时辨别、就诊,避免误诊。
分为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可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东莞市中医院儿科门诊主治中医师莫容如介绍,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根据症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运动性抽动:眨眼、吸鼻子、歪嘴、扭头、耸肩、肚皮抖动、甩手等。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咳嗽、抽泣声、无意义地叫、吹口哨、模仿说话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本病以肌肉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瘛疭、肝风等范畴。《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说:“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指出了“目连劄”的病机责之于肝风。
本病发病无季节性,起病多在2岁—12岁,常以频繁眨眼为首发症状,智力一般不受影响,可以自行缓解或加重,男女比例约为3:1,85%患儿伴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状多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病程一般较长,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主要可通过西药、中药和非药物治疗
莫容如提醒,遇到孩子出现抽动症症状时,家长不要慌乱,应该先理解孩子的这些症状不是恶作剧或装出来的,不要为此批评孩子,也不需要对孩子的症状过分关注,应通过正规渠道了解这个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
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中药和非药物治疗三种疗法。西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多巴胺能药物、a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外用可乐定等。
中医治疗,除了可以因人制宜制定口服中药,还有一系列的外治方法,包括针灸(百会、太冲、风池、合谷等),耳穴压豆(脑点、皮质下、神门等),小儿推拿(头面四穴及三阴交,根据虚实加减),抽动症沐足方(该院有固定处方)等,此外,该院即将推出平动膏,减少煎药的烦恼,提高孩子服药的依从性。
非药物治疗在配合中西医疗法的同时也尤其重要。心理治疗虽然不能减轻抽动症状,但可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减少情绪紧张对抽动症状的影响。也可以使用心理行为治疗,如习惯性扭转、放松训练等缓解抽动症状。
相关链接:
抽动症患儿的日常注意事项
对于抽动症患儿,家长需做到以下几点:
营造温馨家庭: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的溺爱保护或实行体罚棍棒式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学会倾听、共情、理解、关心体贴孩子,家长应降低期望,从而让孩子放松心情。
远离电子产品:除正常学习需要外,尽量远离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因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易导致眼干、眼涩,诱发眨眼等抽动症状,此外,激烈的画面或刺激的电子游戏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诱发抽动症状。
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患儿生活,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劳累,规律作息。还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抽动诱发因素。最好坚持每天半小时至一小时的球类、跑步、游戏等体育活动,但需注意不能过度劳累。
注意饮食宜忌: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有规律,按时进餐,避免偏食过饱。宜多吃蔬菜、鱼、牛奶、粗粮、核桃、新鲜水果,少吃或不吃含过多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的食品,以及煎炸、烧烤、油腻、过甜食品,不喝碳酸饮料以及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品。过敏体质的患儿应避免摄入已知致敏食物。
最后,如有需要,建议家长带上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切莫拖延,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