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 4月16日凌晨2时许,济南“学生与醉汉冲突被刑拘案”中,被拘学生已被取保候审,目前已到家。
这让所有关注这一事件的人暂时松了口气。
此前媒体报道,3月31日晚,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内发生一起校外人员与学生间的冲突事件。三名醉酒男子调戏一名女同学,三名男同学发现后制止。醉酒男子不顾校园保安阻拦闯入学校,一名醉酒男子掐住男同学小超(化名)的脖子,小超挥拳反击后该醉酒男子倒地,后被诊断为脑疝。小超先是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后该案被提级办理。
这一事件迅速引爆网络。因为,在公众朴素的认知里,明明是醉汉先挑起事端,也是醉汉先动的手,这个男同学明明是见义勇为,为什么反而被刑拘了呢?用澎湃新闻相关评论里的话来说,“如果事件的起因不是小超,激化也不是小超,只是因为后果严重就让小超的大好人生盖上罪犯的印戳,不该是司法的本意。”
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当中,检察官说了一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引发许多人的共鸣。是的,对这个男同学来说,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这个定性关系到他未来的人生。所以,包括央视网在内的不少媒体呼吁,该事件如何定性须慎之又慎。
人们的担忧应该不止于此。很多人会由此想到当年的“彭宇案”,有人担心,“彭宇案”导致老人倒地不敢扶,大学生见义勇为、正当防卫被刑拘,会不会导致有人被不法侵害时无人敢管?这样的担心显然过了,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此案的妥善解决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将影响公众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与信任。
当然,正如澎湃新闻评论所说,一切还得回归事实基础,事实是判断是非的前提。被拘学生被取保候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及时纠错,值得肯定。无论如何,只有良善与正义得到法的庇护,才能让更多人内心里良善与正义的种子破土而出。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