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学“卜卦课”成了网红课,不仅开课即爆满,常出现旁听生蹭课,相关话题也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榜。
据《潇湘晨报》报道,这门引发全网羡慕的“卜卦课”全名叫做《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书院》,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80后”副教授陈岘开设。
除了“卜卦课”,课程还包括体验“非遗”工艺、沉浸式逛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课程设计上采用30%的课堂学习和70%的实践考察学习。
该话题一出,就引发网友热议。要知道,周易八卦的晦涩难懂曾劝退了很多对其感兴趣的学生,但陈岘教授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用新颖形式和具体实践的趣味方式相结合,获得一边倒的好评。
毕竟,中国的历史需要新的讲述者,也需要一群有着“老灵魂”的年轻人,而传统文化只有与年轻人拥抱,才能在传承中创造出更多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不少网友纷纷实名羡慕,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课”“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血脉觉醒了……”“这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学习!”
实际上,大学“新奇课程”并不是这些年才冒出来的新事物。2000年,广州大学推出“生死课”,用写遗书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死亡;2012年,中山大学的校本选修课程“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在网络走红;2012年,厦门大学借鉴美国大学课堂,引进“爬树课”;北京大学今年则推出了一门减肥课……
新兴课程的出现,是高校与时俱进的象征,这意味着高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思维。而高等教育之所以有别于职业教育,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传授学生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同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也正因为此,通识教育始终是高校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有特色的“新奇课程”,一方面创新了课堂内容,使高校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味性、人文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不再刻板接受书本知识,对历史文化、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本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