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茶”和“洗砚”这两件事情,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除了带有生活情趣的色彩之外,更是一种高远的意境。北宋诗人魏野在《书友人屋壁》中有一联妙句,说“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鱼鹤为友,砚墨为伴,品茶赋诗,把文人心中向往的安宁清雅表达得淋漓尽致。
北宋文人黄庭坚有一阕词《浣溪沙》,不仅写出了文人烹茶洗砚的高雅意境,还道出了琴瑟和鸣的夫妻雅趣。
浣溪沙
(北宋)黄庭坚
一叶扁舟卷画帘。
老妻学饮伴清谈。
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
岩前鹿卧看收帆。
杜鹃声乱水如环。
黄庭坚的这阕小词,写得活泼、欢快,生活气息浓郁。把人物心境的欢愉和大自然的美好,天衣无缝地浓缩在词句中。词的上片“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一叶扁舟”表现出作者和妻子简朴出行。虽然如此,小舟上二人的互动却颇为清雅:“卷画帘”和“伴清谈”,说作者卷起画帘,与老妻对坐,一面饮酒清谈,一面观赏着如画的江山。“老妻学饮”一词,把夫妇二人“岁月静好”“相伴白头”的深情描写得极具生活气息。那么二人对谈的内容是什么呢?“人传诗句满江南”为我们道出了“清谈”的话题,原来,作者对妻子说,自己的诗句被广为传诵。在妻子面前“自夸”,表现了词人难掩自豪的可爱。
词的下片,作者寓情于景,写了归途的欢畅心情。“林下猿垂窥涤砚”,一个或几个调皮的猿猴,挂在树枝上,闪动着诡谲的小眼睛,在偷偷地观察词人洗砚台的动作。这个“镜头”很是生动传神,逗人喜爱。“岩前鹿卧看收帆”,词人的小舟靠岸了,收帆了,山岩前的小鹿,悠闲地趴在那里,观看着词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得饶有兴趣。接着,词人和妻子走下小舟,他们的脚步声激起了船边的一片漩涡。不禁让人想起李清照的那句“惊起一滩鸥鹭”,充满了生活趣味。在这里,词人描述了“洗砚”“收帆”“上岸”。而妙就妙在,他没有简单地去描写自己这三个动作,而是用猿、鹿的神态和杜鹃的反应,把闲适舒畅的心情与大自然的场景联系在一起,读来回味无穷,令人兴致盎然。
“洗砚”一事,在文人典故里十分常见。但凡古代文化名人纪念地,大都有这样一个“洗砚池”,以显文墨遗存。“书圣”王羲之在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十分景仰东汉书法家张芝,那时候的张芝已经被尊为“草圣”了。于是,王羲之效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于磨炼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烹茶洗砚”不仅是古人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也是绘画作品里常用来表达意境的题材。今天我们欣赏的这幅作品,就叫《烹茶洗砚图》,看看画家笔下,如何表现安宁高远的意境。《烹茶洗砚图》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清代画家钱惠安在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烹茶洗砚图》 清 钱慧安纸本设色 62.1cm×59.2cm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幅画中,主人公穿着素雅,坐在水榭当中,凭栏远眺。水榭外苍松掩映,水榭中摆放着一张琴案,上面有一张瑶琴。琴的旁边,陈列着书籍、茶具、赏瓶等器物,井然有序。
院中有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砚台,水中的鱼儿围拢过来,好像在争吃着墨汁。
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拿着蒲扇,对着红泥小火炉扇风烹茶。炉子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小童侧着头,注意力似乎被什么吸引了。
随他的目光看去,一只仙鹤,显然是为了躲避烹茶的烟气,展翅飞走。这幅场景,正照应了“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这联诗句,真可谓妙趣横生,意境深远。
这幅画作,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画中人物的线条尖细挺劲,仪容闲雅,设色清淡,是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有了袋泡茶、有了笔记本电脑,生活节奏加快,人的心境也容易变得躁动。
“洗砚烹茶”本身,就是一件文人雅致的事情。试想,若是没有闲情逸致,没有心境平和,又怎能安心烹茶、耐心洗砚呢?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也是对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