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翔:六载天山水,一生援疆情
周兆翔虽然离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但当地老百姓提到他依然是称赞有加。他在援疆六年为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雪山之巅、忠诚无畏勇赴反恐前线的事迹,至今依然在喀什地区流传。
周兆翔(前)
初来塔县立下决心
2010年5月,周兆翔进疆挂任塔县县委副书记。此时的塔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条件艰苦、生态脆弱、经济薄弱,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县城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楼房,到处是泥泞的土路。从深圳到塔县,周兆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和实地走访,周兆翔的脑海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实现塔县脱贫致富的规划。
为发展旅游业走遍当地每一个村落
要想打造好旅游业,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是必不可少的。当时,塔县很多山里的美景因为道路不通而不为人所知。为了开发出更多的旅游资源,周兆翔用了几十天时间,跑遍了当地的村村落落。
马尔洋乡皮勒村,距离县城不到100公里,就是因为道路不通,很多人想去却没有去成。2011年,周兆翔背着干粮、水壶,带着县里干部一起徒步9天,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皮勒村。
时隔多年,时任塔县公安局局长的李源回忆起那一段考察仍心有余悸。“兆翔特别执着,他说皮勒村是他唯一没去过的村,再艰难也要到山里看看乡亲们,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制定群众脱贫致富的方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前往山沟沟中的皮勒村没有路,人只能在悬崖的凹槽里面爬来爬去,流沙、滚石随时能夺命。叶尔羌河河水刺骨湍急,我们骑在骆驼上死死地抓住骆驼毛,万一掉进河里就没有命了,有的河面宽,要冒着危险坐横索渡河,兆翔每次都是第一个带头。”李源说。
从皮勒村回到县城后,周兆翔千方百计要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如今,皮勒村的路通了,成了“网红”旅游村,不少村民靠旅游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乡亲们说,他们很想念周兆翔书记,希望他有空的时候再回村里看一看,如今的皮勒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始终冲在反恐第一线
2011年,周兆翔到喀什地区公安局任副局长。时任喀什地区特警支队支队长的张志辉回忆说,周兆翔特别喜欢和一线的民警在一起,那几年哪里发生了暴恐案件,他总是冲得特别快。
说起周兆翔,张志辉对这位昔日的战友总是赞不绝口。“兆翔能文能武,除了敢打敢冲外,人还特别善良。有一次我们一起指挥一场战斗,他看到特战队员简陋的装备,感到特别心疼,当即就联系深圳市公安局给喀什地区公安局捐赠了一批装备和器材,全部用在了反恐第一线。”
2016年5月,周兆翔结束援疆工作回到了深圳。六年的援疆生涯让周兆翔对新疆有着更为独特的理解和热爱。“六载天山水,一生援疆情”,这是对周兆翔援疆工作的最好诠释。
范磊: “冰山来客”把“深圳温度”送上高原
范磊是深圳市第八批和第九批援疆干部,2014年2月至2020年1月援疆。援疆六年,他全身心投入塔县脱贫攻坚工作,共引进援疆和扶贫资金3.8亿元,启动项目59个,撬动社会援疆资金6300万元。
范磊(右二)
艰难困苦全不怕,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
放牧是塔吉克民族世世代代从事的传统生产方式。挂任塔县县委副书记后,范磊经过调研,打上了牦牛的主意。他亲自出面协调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权威的牦牛专家来支援塔县牦牛改良中心建设。起初,专家认为塔县自然环境恶劣养不了牦牛。范磊并没有放弃,耐心地介绍了深圳领导干部的决心和深圳基因科技+消费市场的强大优势,终于请动科学家们再上高原,运用基因技术对牦牛进行了品种改良。目前,全县的牦牛已经达到3万多头,户均4头,为群众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系当地百姓,为民族的未来着想
建成全疆首个牦牛良种改良中心只是范磊的成绩之一。六年间,他主导建成了一批接地气、管长远的项目,大大提升了塔县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例如,统筹完成深塔中学校舍建设,用时仅7个月,“把孩子们的教育搞上去”;建成全疆首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收益2000多万元;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引进深圳支医团队;建成充满深圳元素、配套完善的深圳新村,让塔县群众从以往老旧的土石房子搬入了799套安全、宽敞的现代化小区住宅;牵头建成10万吨颗粒饲料场一座、家禽圈舍268套、牲畜棚圈566座、暖心锅炉3213座以及高原地热温室大棚。对于这些,群众们都看在眼里,暖在心中。
“从深圳干部身上,我看到了深圳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务实作风,实在是佩服!”塔县县委书记王福友说。
一心扑在一线,以身作则显担当
在2019年脱贫攻坚倒计时100天行动中,范磊包联达布达尔乡,每天都住在海拔4000米的贫困户家中,虽然高反强烈,但仍坚持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访。经过几天调研走访,范磊决定成立牧民突击队,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唤醒大家脱贫的斗志,开展集体比学赶超行动。“我记得在一个贫困户家里开展庭院整治时,他带头上、领着干,撸起袖子拿起铁锨。他的干劲让老乡们又佩服又感动,一队队男女老幼齐上阵,一个上午就整出5户院落。”塔县扶贫办主任潘超告诉记者。
2019年,塔县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深圳援疆干部们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当地群众的心里。
许鹏钦:用脚步丈量南疆乡村
今年2月,许鹏钦作为首批援疆乡镇干部之一,挂任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以下简称“伯乡”)党委副书记。黝黑的皮肤,落满尘土的登山鞋,骑着一辆自行车,不经人介绍真看不出来是“外地人”。
许鹏钦(右一)
骑车下村,实地了解民俗民情
“许书记有个折叠自行车,一有空,他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或者到田间地头里边转,了解村里的情况。”伯乡乡政府干部说。伯乡地域辽阔,村与村之间近则三四公里,远则十几公里,他每周都要骑上近百公里的路程。
伯乡是远近闻名的百果之乡。但许鹏钦通过实地走访很快就发现,伯乡种了30多年的葡萄品种虽然年产3万多吨,口感也好,但不耐运输,卖不出好价钱。许鹏钦说:“今年我们为乡里引进了一种叫蓝宝石的葡萄品种,不仅耐运输还可以自干,方便做成葡萄干。”目前,伯乡100亩高效节水葡萄标准示范园里,优质葡萄新品种蓝宝石的种子已经种下,三年后,这里将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示范点。
改变村里,不仅是经济收入
在2013年一部纪录片中,许鹏钦第一次认识了喀什。“那部反映喀什古城改造的纪录片中有一句话说,这里的人民就像生活在中世纪”,许鹏钦说,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地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炕上,前面是庭院,后面就是羊圈。刚来时我们推广三新活动,就是推动使用床、桌椅和衣柜。”许鹏钦说,到这里他们要从生活习惯开始引领当地村民脱贫攻坚。短短3个多月,许鹏钦已经和当地基层村民和干部打成一片,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把政策、项目、资金一项项落实到户。
带来“深圳速度”和“深圳智慧”
许鹏钦还担任了援疆项目的副项目长,负责跟踪、推动实施多个项目。据了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已累计培训社工774人次、直接服务当地群众15163人次、整合链接社会资金12.08万元。
让伯乡党委副书记王智印象深刻的是许鹏钦工作中的“深圳速度”:“他到乡里,我安排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完成一份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他一宿一宿的加班,仅用了5天就完成了”,王智说,“原来我以为他第一次弄这个,效果不会太好,但最后没想到这么好,这份报告我们乡第一个通过验收”。
更让乡里其他干部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带来的“深圳智慧”:该乡党委副书记阿依斯曼古丽·孜克热亚说,“有次乡里策划一个石榴采摘节的活动以推进销售,许副书记把外面先进的网上销售方法带过来,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韩世国:一家三口齐援疆 帮扶小学成名校
深圳援建的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以下简称“十八小”),就坐落在有2100多年历史的喀什噶尔古城中。2012-2013年,韩世国与同为教师的妻子一起,带着年幼女儿连续两次在这里支教。
和蔼老师带来教学新风
2012年韩世国初到喀什时,十八小刚启用不久,教学质量在喀什城区的小学中几乎是最靠后的几个。
韩世国(右)
“韩老师一来就走进课堂,从听课开始找问题,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时任十八小副校长的阿依提拉·吐哈塔逊介绍说,“听了很多课后,韩老师结合十八小师生的基础设计出引领示范课,带领语文组老师学习、实践、不断改进。”
阿依提拉·吐哈塔逊尤其记得,“韩老师特别会鼓励人,他听完所有人的课都是先赞扬,然后再提出建议。”因为和蔼可亲,韩老师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十八小教学质量的提升立竿见影。十八小副校长布萨热古丽·艾肯告诉记者,在深圳援疆老师的帮助下,十八小的教学质量已经从全城倒数变为名列前茅,“以前我们去学生家里招生,学生都不愿意来,现在招生的时候家长们都想尽办法让孩子来我们学校。”
一家三口,两赴喀什
提起韩老师,连载着记者去十八小采访的当地司机师傅都赞不绝口。“韩老师人真好,他也真的不容易,一家三口来喀什支教,他女儿那时还那么小,还连着来了两次。”当时,就是这位司机师傅将韩老师一家三口送到了十八小。
2011年底,深圳市组织选派援疆老师,已经当了20多年教师的韩世国内心泛起波澜。“我一直有支教的愿望,自己的愿望能够与国家援疆战略通过这样的机会连接在一起,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韩世国和同为教师的妻子张铭一起报了名,结果两人一起被选上,带着4岁的女儿前往喀什。
2013年2月,已结束支教工作回到深圳的韩世国夫妇再次提出了援疆申请,又一次踏上了赴喀什支教的征程。有人问韩世国为什么再次援疆,他回答很简单:舍不得曾经教过的孩子,放不下刚刚开始的支教工作。
韩老师们留下的深圳礼物
走进如今的十八小,教学楼上“深圳援建”的四个大字分外夺目,进入主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一排排曾经援疆支教十八小的老师们的名单和介绍。
从2012年到现在,近50名深圳老师相继前赴十八小支教。如今,韩世国等老师们留下的“同课异构”“集中备课”“绘本教学”等先进教学教研方法已在喀什市推广使用。
“韩世国老师带过的徒弟中有3个当上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成为骨干老师的就更多了。”布萨热古丽·艾肯说,从管理理念、教研方法到教学实践,韩世国等深圳援疆老师给喀什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礼物。
黄志红:塔吉克族学生的“妈妈老师”
2017年9月起,黄志红老师两度援疆,在深塔中学不仅教授塔吉克族孩子知识,提升当地教育水平,还教会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黄妈妈”。
黄志红(左二)
“帮扶一个民族”的“黄妈妈”们
“塔吉克族孩子求学非常不容易,有个学生去年开学时赶上下大雪,他拄着一根棍子扫雪,走了两天才走出大山。”黄志红说,这还不是最艰难的路,很多塔县孩子上学还要走峭壁、涉险滩。
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塔县,正是从“帮扶一个县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战略考虑,帮扶援建了一所含初、高中的全寄宿制中学——深塔中学。深塔中学不仅结束了塔县没有高中的历史,还采用借地异地平原办学的方式,极大改善了塔吉克族孩子们的学习条件。
“我们要给这些塔吉克的孩子留下一群水平过硬的老师。”黄志红告诉记者,来援疆支教,深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带徒弟”。一批批的深圳援疆老师,针对深塔中学学生量身定制课堂教学,手把手地带本地年轻老师,希望给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水平硬的教师队伍。
让学生爱上读书和学习
在这所异地办学的寄宿制中学,学生们半年才回一次家。除了教学,深塔中学的老师们还要当这些学生的生活老师、课余兴趣班老师。
“除了教学,我们还希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深圳援疆老师们带着年轻老师创建了好几个课外活动社团,其中有一个社团是语文老师创建的经典诗文朗诵社。“当看到全校学生可以流利地齐声朗诵‘少年强则中国强’时,我们老师内心是很震撼、感动的。”黄志红说。
深塔中学教学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还得益于深圳源源不断的关怀和支持。来疆三年,光是黄志红联系的捐赠活动就超过二十次,总计捐助物资达上百万元。
深圳教育援疆让这些孩子真正爱上了读书和学习。深塔中学开办第一年时曾担心孩子们放假后就不回来了,但开学后一统计,全校学生“一个都没有少”。
不舍学生,再度援疆
2019年1月,黄志红老师结束了她第一次的援疆工作,她和她的学生们内心都万般不舍。回深后不久,她便报名加入了下一轮援疆队伍。3月,深塔中学的教室里发出阵阵欢呼,孩子们再次见到了他们的“黄妈妈”。2020年,她被调到喀什市教育局教研室,为全市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一个来援疆的老师,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付出的是小我,但收获的却是大爱。”黄志红老师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支教,能让祖国的美好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黄敏秀:为高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黄敏秀医生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于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在塔县人民医院儿科工作,用热情、专业和大爱在高原上谱写了一支动人的生命之歌。
30年心系新疆终成行
30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黄敏秀来到新疆吐鲁番工作,深深体会到老百姓面临的就医困境。乡里的百姓要乘毛驴车颠簸几十公里才能赶到医院,看一次简单的病需要花2-3天。而医院的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同等级别的医院。四年的工作当中,他目睹了许多病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小病拖成大病、重病,甚至因此失去生命,内心深深地被刺痛。
黄敏秀(右)
“多年过去了,我对边区百姓缺医少药的状况仍记忆犹新,也知道那里最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所以当我得知选派信息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两秋两冬关爱塔吉克孩子
作为儿科医生,黄敏秀对孩子们有着深深的爱护之情。在塔县,他成了当地孩子们健康的守护者。风寒酷暑、日日夜夜,只要有需要,他必定会出现在第一线。
去年有一个3个月大的孩子,因为重度营养不良入院,体重不到4千克,病情极度危重。黄敏秀看到孩子求生的眼神,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一定要救活孩子。在病情没有缓解的时候,黄敏秀亲自守在床边,监护孩子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反复给家长讲解护理的方法。
“孩子出院后黄老师仍旧很挂念,自掏腰包买了奶粉等营养品骑车送到孩子家中。高原上六七公里的路程,骑车非常辛苦。”塔县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阿力屯古丽说。
甘为人师留下更深的足迹
看到当地儿科医生匮乏的现状,黄敏秀下定决心,为了塔县孩子们的健康,在援疆结束前,一定要把当地的医生“带出来”,把儿科医疗技术“留下来”。
黄敏秀主动当起了当地医生的“老师”。“黄老师利用每天查房的时间,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然后布置学习内容,第二天进行提问,没掌握的督促我们继续学,直到我们掌握为止。”儿科护士阿依努尔吾斯曼说。经过近一年的不断培训,全科医师已经掌握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对一些急症、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在塔县工作一年多,他随援疆医疗队下乡义诊、培训乡村医师,走遍了所有的乡镇。虽然辛苦,但心中有满满的成就感。“我希望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尽可能地帮助当地老百姓。”黄敏秀说。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