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体教融合硕果累累 育才排球队员连续三年考上清华

读特记者 吴孟菲 文/图
2020-08-28 22:15
摘要

队员们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今年有一名队员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育才中学连续第三年有排球队队员考上清华了

近日结束的 2020 年广东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深圳市育才中学男子排球队代表深圳市参加竞争激烈的男子甲组比赛并夺冠。这是育才中学最近三年里第 5 次拿到省级赛事冠军。在育才中学排球队里,队员大部分是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球技出众。队员们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今年有一名队员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育才中学连续第三年有排球队队员考上清华了。此外,球队里面大部分队员都考上了 " 双一流 " 大学继续深造。

深圳一直坚持 " 体教融合 ",整合体育和文化教育资源,培养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多年发展,深圳考上知名学府的运动队队员越来越多,获得了多元发展的机会,展示了体教融合的成果。今天,我们首先走进深圳市育才中学,探寻排球小将们的成才秘密。

“教育 + 排球 ”塑造复合型人才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简称 " 育才中学 ")是深圳市南山区重点高中、广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该校的排球历史可以追溯至 37 年前。1983 年,学校就成立了排球队,虽然在 90 年代略有中断,但重新组队参赛后,至今也有十数年历史。育才中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加上深厚的排球底蕴,为培养学习好、球技好的排球小将提供了土壤。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南山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都非常重视育才中学排球运动的发展,形成 " 体教融合、上下联办 " 的模式。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育才中学办队,以市业余体校为排球项目备战工作的统筹主管单位,为学校提供优质体育资源,而育才中学则保障队员的文化学习。南山区教育局每年组织的区中小学生排球比赛,有近 40 支队伍参赛,形成了小、初、高梯队,众多排球队员在梯队中成长,考入育才中学后继续锻炼提高。

育才中学校长郑春华表示,学校的排球队员都是普通高中生,要经过中考、成绩达标再进入学校,参加排球队训练:" 他们一方面要兼顾学业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高强度训练。队员们通过排球训练磨练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考上心仪的大学。"

据了解,育才中学排球队队员进入大学校园后不仅可以选择体育专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入读不同院系。优秀的文化学习成绩结合排球特长,让育才中学的培养模式形成良性循环:队员可以走上通向高等院校的道路,吸引了更多练习排球的好苗子;这些好苗子将来又可以成为人才,输送至各高等院校。

兼顾训练学习得做好团队配合

这样的良性循环让育才中学排球氛围越来越浓厚,学校也投入了很多精力发展 " 体教融合 " 的培育模式。

育才中学排球队的教练都曾接受专业训练:体育教研组组长、排球队教练李忠洋曾是辽宁省青年男子排球队运动员;另一名教练王兴龙是前国家青年男子排球队队员、广东省男子排球队退役运动员。训练设施方面,育才中学体育馆于 2015 年建成,为排球队提供了两块室内专业排球场。学校每年还会增添训练设备,为队员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

现在队员们周一至周五上午课前训练 1 小时,下午活动课时间训练 1 小时 20 分钟;节假日上下午各训练 3 个小时,每周有一天休息。李忠洋说:" 训练不占用学习时间,而且队员们身边有不少学习尖子作为榜样,他们的成绩也不会差。"

为了让排球队队员兼顾好学习和训练,学校会组织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球队教练、队员开交流会,明确好各方分工以及每个阶段的任务安排。比如在队员为高考自主招生做准备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会腾出部分课堂时间让他们加紧训练;队员们自主招生考试结束后,学校老师会给队员们集中补课,为高考做最后冲刺。

家长后勤保障工作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排球队教练会与家长紧密联系,告诉家长孩子正面对的压力,在家里多鼓励、少施压。此外,育才中学学生食堂也会给队员们加餐,在营养膳食方面给提供了不少帮助。

育才中学排球队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收获了成效。关于下一步目标,郑春华校长希望排球队员未来能更上一层楼——在全国比赛中争取好成绩,同时队员考上更高的学府,推动体教融合进一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深圳教育和体育资源的结合已逐渐成熟。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圳市体育实验学校在今年 8 月 26 日挂牌成立,将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要求、完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深圳体教融合再上一个台阶。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吴孟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