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扣肉”事件后,预制菜走向何方|特有数
读特客户端
03-22 20:55

过去一年,预制菜成功“占领”年轻人的餐桌。

3月15日,《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发布,根据《蓝皮书》,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到2026年有望超过10720亿元 。

一边是市场规模突破5100亿元,另一边却是央视“3·15”晚会曝光个别企业,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野蛮生长”的预制菜,何去何从?

再次登上热搜的预制菜,还有出路吗?

梅菜扣肉原本是预制菜里的“爆款”,相关数据显示,梅菜扣肉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0亿元。

但3月15日,梅菜扣肉“塌房”了。央视“3·15”晚会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春天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东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

槽头肉,是指猪头与躯干连接部位的肉。由于槽头肉上淋巴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也被称为淋巴肉。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畜禽屠宰操作规程生猪》(GB/T17236—2019)要求,对屠宰后的猪必须进行“整修”,包括可视病变淋巴结,摘除肾上腺和残留甲状腺等。

猪身上品质最差的肉就这样被做成预制菜,走上消费者的餐桌。

在此之前,公众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信赖程度尚可,但随着梅菜扣肉预制菜“塌房”,信任危机随之而来。如何化解信任危机,成了预制菜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艾媒咨询 | 中国预制菜食品安全消费者认知调查大数据》显示,2023年消费者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最为担忧的两方面之一,就是劣质或变质的食材和原料,有超过60%的消费者担心预制菜使用劣质或变质的食材、原料。


预制菜,需要告别“野蛮生长”

梅菜扣肉“塌房”,让公众再次关注到预制菜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部分低劣产品的曝光也推动着预制菜行业的立法和国标制定。

2023年,消费者就认为有关部门应当细化排查措施,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根据《艾媒咨询 | 中国预制菜食品安全消费者认知调查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认为能改善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的方法中,主要有企业提升自身供应链能力,加强管理规范;食品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有关部门细化排查措施;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等。

而今年两会期间,有不少代表委员针对“预制菜食品安全”提出建议,其中最为关注的就是全国性行业标准的问题。

3月2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预制菜范围,不添加防腐剂,严把原料关。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需要提高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


兜牢食品安全底线

(数据来源:《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预制菜出海指南》、艾媒咨询、中国经营报、东方甄选、微博、第一财经)

执行策划 沈静愉

设计 徐瑜鸿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林嘉嘉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