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2023年12月冲击创业板折戟的上海国创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创医药”)再冲IPO。近日,上海国创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计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A股上市,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拟上市板块尚未透露。
对此,深圳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在创业板IPO撤回两个多月后就火速开启上市辅导,无疑国创医药上市执念未了,而其上市的紧迫性或来源于对融资资金的迫切需求。
此前的2022年12月,国创医药便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IPO申请,在经历了三轮交易所问询并完成了两轮问询回复后,国创医药在2023年12月终止了IPO。前次IPO,国创医药原计划募资7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新建生产基地项目,2.04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9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时隔两个多月,国创医药再次重启IPO。随着辅导备案的公示,国创医药冲刺创业板IPO折戟的原因也随之曝光。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国创医药因保荐机构就三创四新属性与深交所创业板审核中心进行了沟通,经综合考虑后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在中成药领域,国创医药主要产品有普瑞巴林胶囊,益心舒颗粒和颈康胶囊。其中,益心舒颗粒2022年在国内全剂型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款主要产品,都并非国创医药自研获得,均靠收购而来。
在深交所发出的审核问询中,国创医药的创新性、成长性及核心竞争力备受关注。
对此,国创医药回复称,公司收购前已重视研发项目开展及研发团队建设,并基于前期研发布局的经验教训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收购重庆赛维资产组及山东中泰资产组。
需要指出的是,国创医药对单一产品依赖度较高。根据此前招股书,国创医药营收分别为4.19亿元、3.90亿元、4.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42.30万元、6989.64万元、8419.20万元。其中,普瑞巴林胶囊分别实现营收1.88亿元、1.61亿元、1.65亿元,占自产产品销售收入的89.06%、80.94%、65.56%。
近年来,国创医药研发投入不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国创医药研发投入仅分别为1513.23万元、2409.79万元和3033.56万元,三年累计研发投入ukn额为6956.58万元,三年研发投入仅占三年营业收入的5.54%。
这也导致国创医药研发创新能力偏弱。根据药融云平台数据,国创医药自2016年11月“阿维莫泮”和“阿维莫泮胶囊”两款化学新药生产经审核批准后,再无新药申请的记录,这意味着国创医药七年无新药面世。
不过,国创医药对于销售方面的投入颇为重视。2020年至2022年,国创医药销售费用分别为1.42亿元、7814.01万元和7386.93万元。其中,市场推广费分别为1.21亿元、6409.51万元和6078.7万元,分别占国创医药销售费用的85.57%、82.03%和82.29%。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深交所要求国创医药说明推广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推广服务商是否存在替发行人进行费用过账的情形,主要推广服务商是否与发行人及实控人、董监高、员工或前员工存在关联关系,发行人及实控人、董监高、员工等是否因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或被立案调查,主要产品中标集采前后发行人推广活动的差异情况等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