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适应”是很多准一年级的家长们焦虑所在,担心零基础入学的孩子数学学不会、拼音一个月学不明白、偏旁部首不好理解......甚至专门为孩子报辅导班。而在老师们看来,幼小衔接是需要多方配合,并不是一周、一个月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一个学期乃至更久的长期过程。
“我曾7次任教一年级,在面对小朋友的成长,感触良多。一年级新生就像‘一岁刚要断奶的宝宝’,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升上到以‘学’为主的小学。很多孩子很难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同济小学黄昕茜老师说,此外,从幼儿转变到小学生,不是翻山越岭,而是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保持放松心情,以平常心对待,见证孩子的每一刻成长。
嘉宾简介
黄昕茜,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曾担任一,二,三年级级长,从教19年,禅城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禅城区优秀班主任,禅城区小学骨干班主任。多次参加技能大赛,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
幼小衔接的四大妙招
“双减”之下,幼小衔接的关注点、内容、方式等都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着力点。“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知识上,要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速度,重视对他们个人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黄昕茜说。
一、提升孩子个人能力:家长减少包办 敢于放手
在幼儿园阶段,小朋友主要以游戏为主;而进入小学,他们要开始接触到正规的学科课程,40分钟一节课,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在这阶段,小朋友要学会有自控能力,上课时候要控制好自己,做到能够专心听讲。家长在家也可以培训孩子的自控能力,如训练孩子能安静地坐20分钟、认真听讲。
此外,在生活上,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也很重要。实际上,在小学阶段有的孩子还不会收拾书包,有的不会系鞋带......这不仅会影响他们融入正常的小学生活,也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别急于学知识 认知能力和思维更重要
“简单衔接”会忽略孩子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让衔接效果受到内在的抑制,破坏孩子对未来的向往。比如,有的家长纠结要不要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可能会提前买一本教科书,让孩子提前学习了一遍。在老师看来,这些行为会减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到了开学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学过一遍了,就不会再认真听讲了,结果会适得其反。
幼小衔接是建立在对孩子了解和理解基础上、在尊重孩子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在平时,家长们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基于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如,有的孩子喜欢读绘本,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有的孩子就像海绵,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很大的,会不停地向家长询问。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耐心的解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黄昕茜分享说。如,孩子在日常生活问“妈妈,这是什么字啊”“那是什么意思”,家长们不要忽视这些问题,可以耐心地教他们。
三、从幼儿园到小学 体育也需要衔接
幼小衔接除了能力发展及知识层面的准备外,体育运动能力的衔接教育也很重要。《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中提出,3至6岁儿童每天的累积运动量应达到3小时,而其中户外活动时间应至少达到2小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生理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注重培养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家园校”协同助力“幼小”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的事情,小学也可以发挥生活环节的教育力量,通过点滴小事的自然浸润,让衔接成为一种儿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准备、悄悄浸润的准备、循序渐进的准备。
“同济小学每年都有一列类的措施和活动帮助幼儿园的小朋友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例如,我们会邀请同济幼儿园和禅城区机关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走进校园,参加升旗仪式、体验课堂、参观校园,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亲身体验感受小学生活,为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黄昕茜说。
对于家长而言,一方面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每天检查孩子在学校完成的作业;在日常生活中,能与孩子谈话,多陪伴他们。
衔有温,接有度。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幼儿园、小学的合作,更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优质的幼小衔接,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倾听儿童的心声,让孩子在科学、积极、快乐的幼小衔接中温和过渡。
本期主持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