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女童”在深圳幸福成长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傅杨清
2024-03-07 10:5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通过展览、阅读沙龙、户外踏青、大咖公益课推出“木兰新语”女性月系列活动。

在斑斓的建筑楼里,一个干净敞亮的教室,老师带着“小蜜蜂”扩音器生动地讲述着花木兰的故事,小女孩趴在地上、依偎在母亲身边仔细聆听。这是一群特别的女孩,她们随父母安家,她们是“流动女童”,是“来深建设者子女”,或许也是这个城市下一个路口的开拓人。

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通过展览、阅读沙龙、户外踏青、大咖公益课推出“木兰新语”女性月系列活动。其中,围绕女童成长主题,结合绘本《花木兰》和《木兰辞》的内容,以戏剧的方式,启发女童发现身边女性的闪光点,引导女童思考未来成长相关话题。

楚女士2005年来到深圳,女儿如今八岁,这次她带着女儿从龙岗来到福田参加关注女童的亲子活动。楚女士坦言,之前在培养女儿方面也会有一些担心:“因为随着她长大,我们会告诫她不要随意去他人家里等。毕竟我们看到的都是社会的正面,但是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也需要讲给孩子,让她注意安全。”

楚女士表示,她和孩子都很喜欢这次花木兰的主题:“女孩子需要对她引导一些女孩子方面的话题。要让女孩子从小有自信,培养她自立自强自爱,我希望她从小有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她也提到:“深圳市对于女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充分。像这种活动,如果有条件可以发展到各个社区,组织愿意参加的家庭。”

(本文由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供图)

2022—2023年,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在深圳以各类活动方式服务女童及其家庭近6000人次。基金会项目负责人马永红表示:“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多年来一直关注流动儿童,尤其关注流动女童群体。我们服务的流动女童主要是非深户女童,希望助力她们城市融合,更好地在深健康成长。”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显示,多孩家庭中,男孩进城享有较好的⽣活和教育条件,⼥孩留守家乡也成为普遍现象。”对此,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文化传媒部副总监张柳晴也表示:“这部分女孩我们希望她们可以有更多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让她们走出自己小小的空间。她们可能会少一些机会,但我们希望可以为她们搭建一些平台,例如美育教育、自然教育,希望能够覆盖到这些群体。我们想要剔除一些负面的标签,并更多向大家传达积极正能量的情感。”此次活动招募20余组亲子,绝大多数都是“流动女童”家庭,家长们都反馈良好。

记者在上梅林采访时,有受访者提到,自己虽然是外来人口,没有落户深圳,但幼龄的女孩在这里也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保障。 此外,受访者杨女士介绍,他们夫妻是外来人口,孩子父亲在这座城市打拼多年,通过人才落户深圳,孩子在医疗、上学等方面多有保障。今年9月,孩子就上幼儿园了:“就在小区附近,公立很方便。”此外杨女士也提到,社区也会有女童的亲子活动。

同时,北站社区妇联业务负责人王慧仃也表示:“女童本身可能更是一个弱势群体,希望社会能聚焦她们的特点和生活的需求,有更多专项的关注,尤其是性防护、安全守护等,并从小培育她女性自信美丽的成长态度。而‘流动女童’很多生活在城中村,我们会针对城中村的亲子家庭、妇女开展多项服务活动。”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傅杨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