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目标为何定在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回应

南方+
2024-03-05 14:05
摘要

关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日上午11时30分举行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报告》,并答记者问。在发布会上,黄守宏介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遵循《政府工作报告》的惯例,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黄守宏介绍,《报告》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可以说是今年《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

黄守宏表示,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报告》稿形成的基础就是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稿子形成后又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征求意见,今年发出4000多份,从中梳理出1100多条意见建议。

另外,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方式提出了大量建议,很多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博、论坛等也都整理了网民的意见。截至昨天(4日),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60万条,比去年增长82%。中国政府网从中精选出1150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转给起草组。

“他们做了初步梳理,转给我们的这些意见建议每次都是厚厚的一大本,里面的内容很翔实,有理由、建议,甚至有网民还提出了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时机等,想得非常周全。”黄守宏介绍,在留言的网民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最大的82岁、最小的留言网民12岁。有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广泛听取意见予以了肯定,有网民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

黄守宏还介绍,在征集活动中,还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网友建言,包括投资人、经济学家、教师、医生等,他们对在中国投资兴业、签证办理、到中国旅游购物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从今年来看,外国网友的国家数量和网友数量比前些年大幅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上越来越多人关心中国、看好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与中国人民同行。”

黄守宏表示,总体来看,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的人数众多,数量是巨大的,涵盖了各个职业和年龄段人群,具有广泛代表性。直接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的,大体算下来有一万人。这里包括4000多位地方和部门负责人,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其他方面人士。

“对于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包括网民建言,我们都是逐条研究,看能不能吸纳,哪些能吸纳,哪些能全面吸纳,哪些能部分吸纳。”黄守宏说,“在这些建言建议中,哪怕这条意见不能整条接受,但是其中有没有合理的成份,有没有工作层面的线索和指引,我们逐条研究反复斟酌讨论,按照能吸收尽量吸收的原则提出起草组的建议,按程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写入《报告》。”

《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报告》力求平实朴素,注重讲干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是总基调、大盘子、大政策,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是具体愿望和诉求,这些都需要细化实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报告》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这样就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企业、群众的愿望诉求有机统一起来。

黄守宏介绍,由于《报告》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表述的内容很多,但篇幅又有限,起草组在尽可能精简文字的同时,每句话要反复推敲修改,尽可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在做好这个工作的同时,今年特别注意加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的统筹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是讲重点、讲概要。

“《政府工作报告》现在1.69万字。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就是要讲具体、讲详实。现在计划报告有5.89万字,预算报告1.95万字。”黄守宏表示,三个报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家在看《政府工作报告》时,同时要结合看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这样就会对今年政府总体工作安排有个全面把握和理解。

黄守宏表示,今年《报告》遵循报告的文体规范,力求平实朴素,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讲去年的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作渲染;讲去年工作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也没有面面俱到。部署今年工作着重讲新安排、新举措,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需要持续实施的重大战略,尽可能做了精炼概括;安排各项政策和工作举措时注重讲干货,这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

为什么中国制定的目标总能够完成?《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回应

“经常有些人感到很疑惑的是,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各种风险挑战,很多国家经常出现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情况不及预期或者差得比较远。”《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说,他们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制定的目标、提出的任务总是能够完成?

“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发展目标、提出重要政策,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发扬的是民主,寻求的是最大公约数,所以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民意基础,而不是少数人在那里闭门造车,反映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意愿、诉求。”对此,黄守宏表示,今年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心民心交融,政声民意共鸣,也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黄守宏表示,相信经过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一定会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遵循和自觉行动,一定能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提出的目标任务也一定能够完成。

“中国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就是人心齐、泰山移。”黄守宏表示,贯穿《报告》的主脉络就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整篇《报告》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蕴含其中的改革、开放、创新这个大逻辑和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去年取得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发布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指出,总体看,去年取得了一份可圈可点、沉甸甸的成绩单。

黄守宏表示,成绩单中有外在的、有形的、看得见的、可用数据来衡量的成就。“比如,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速达到5.2%等。从纵向比,5.2的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从横向比,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们也是名列前茅,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现在大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还保持在30%左右。”

黄守宏说,成绩单中也有不好量化或者难以量化,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知、可以感受到的成就。“比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更为丰富等等。”

黄守宏说,成绩单中还有很多内在的、深层次的、静悄悄的成效。“比如理念的转变、制度的不断完善、作风的改进、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等等。”

“中国有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成绩单也有不同的感受。”黄守宏指出,“总的来看,去年中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还有无形的积极向好的变化。应该说,成绩单的含金量很高。”

《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去年成绩来之不易,出现积极向好变化更为难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去年工作时称,“成绩来之不易”。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吹风会上表示,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单是付出艰辛努力取得的,很不寻常。

他对此表示,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少单位、个人提出修改意见,在“来之不易”前还加上了“十分”“殊为”“极其”等措辞。“虽然今年《报告》讲究平实朴素,这些措辞没有写入《报告》,但去年的情况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

黄守宏指出,去年年初,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各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黄守宏说,从经济发展看,《报告》指出去年面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遇到的困难是多年少有的,是“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还有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此外,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内需不足和外需下滑碰头,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同时并存等等。

“(面临)这些挑战,能应对好其中一项就很不容易。把这些挑战都能够有效应对好、有效处置好就更不容易。”黄守宏说,“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能把经济稳住,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就很不容易了。”

黄守宏介绍,《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出现了许多积极向好的变化,这更为难得。“所以,理解、认识去年的成绩单,一定要结合背景、环境。”

中国在去年能取得这些来之不易的、可圈可点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报告》中指出,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这份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充分显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后劲。”黄守宏说。

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何定为5%左右?能否实现?《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包括国内国际形势、需要与可能,可以说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制定的。”黄守宏说。

黄守宏介绍,从当前需要看,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他指出,今年的就业压力较大,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黄守宏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

5%左右的增速目标能否实现?“今年实现5%的增速是有条件有支撑的,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黄守宏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阐释:

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基本动因没有改变,而且很多方面在显著增强。《报告》中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等。黄守宏指出,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一年比一年增强,例如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去年产销量超过900多万辆,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二是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去年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在趋于弱化。黄守宏提到,去年1、2月份我国还在为疫情平稳转段努力,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

“在这些重大风险隐患的防范方面,我们的任务仍然艰巨,同时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今年和去年比总体是向好的,而不是在恶化。”黄守宏说。

三是去年以来采取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的政策效应今年也在持续显现。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金融总体稳健,宏观政策还有比较大空间。黄守宏提到,为了实现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重大政策,如果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

“《报告》中讲,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去年经济增速能达到5.2%,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完全是有可能的。”黄守宏表示,很多事情都是要经过努力而实现的,今年实现5%的增速需要攻坚克难,需要各方面继续努力。

《政府工作报告》带来哪些民生大礼包?《报告》起草组负责人黄守宏回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政策举措,老百姓能收到哪些民生礼包?在吹风会上,黄守宏介绍,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年《报告》中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报告》中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和要求,其中总体要求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出要求,相关内容在其他部分都有涉及。”黄守宏如数家珍。

比如在教育方面,《报告》中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黄守宏表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今年针对这个薄弱环节,《报告》提出了要求。

再比如在医疗卫生方面,《报告》中提出今年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黄守宏表示,报告还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强调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再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要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黄守宏介绍,现在全国有1.7亿老年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今年将最低标准提高20元,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