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梧桐山远眺,深圳河蜿蜒静美,缓缓流淌,以此为界划出香港、深圳两地。1983年12月,就在深圳河北岸,南湖街道成立。奋斗的深圳从罗湖起步,罗湖的故事又是从南湖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时光中,一座50多层的建筑从图纸中走到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上,国贸“三天一层楼”的“建设奇迹”享誉中外,自此,南湖街道在时代的浪潮中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特区凝结着城市的繁荣,成为了深圳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街道。
▲国贸大厦刚建成不久的罗湖一景。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今天的国贸大厦在繁华的都市依旧可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符号,见证着千万座高楼的建起,见证着南湖新时代的发展。 韦洪兴/图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望刻满历史印痕的地标旧照,漫步在南湖的历史之中,再次感受过往的激荡风云。
▲渔邨社区渔民村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后最先富裕起来的万元户村。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生活非常清苦。
▲现在的渔民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花园式住宅小区,居民们在这里住得舒服且安心。 钟怡舒/图
一张张地标老照片,反映出了南湖街道的历史变迁,但其背后所彰显的,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那么,40年来南湖街道就是深圳的一扇窗口。当这些历史的影像映射在我们今日的时空中,南湖那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始终激励着南湖人奋勇前行。
跨过了40年岁月,如今的南湖街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道通过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居民幸福感已得到大大提升。在党工委和党建引领下,南湖提出“综合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开展‘六化’建设强化基层治理打造美好街道”的总体思考,继续走在改革创新的康庄大道上,成为了人民满意、社区美好的“幸福街道”。
▲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火车站俯瞰图,现代化的车站与罗湖口岸联检大楼相衔接。
▲如今的深圳火车站,从一个边陲小站一跃成为一等客运大站,紧邻罗湖口岸,每天迎来送往几十万人。龚小茹/图
南湖今日成就,宣示着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中,南湖依然会坚定不移地探索党建引领的“六化”模式,综合提升群众满意度,全力打造美好南湖。
▲20世纪70年代的罗湖桥,增设了铁皮篷顶、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桥上人头攒动。
▲2003年8月21日,新罗湖铁路桥正式投入使用。直至今日,边防战士仍在新罗湖铁路桥日夜守卫,维护着粤港边界一线的安全稳定。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