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时评:深港同行四十年 湾区发展再携手

香港商报
2020-08-27 09:00
收录于专题:湾区网评
摘要

过去40年,港深如兄弟般齐成长;踏入新阶段,两地更应水乳交融,携手发展大湾区,共创更亮丽未来!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0周年生日。值此特别喜庆的日子,又一个港深之间的大通道──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开通仪式所言,这象征着港深两地日于密切的联系,也是港深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跟开埠前的香港一样,40年前的深圳也是一个小渔村,受惠于经济特区建设的大政策和国家发展的大时代,在几代人的创新打拼下,写下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今日已一跃成为全国一线城市,去年经济总量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0万元水平。回首不凡40年,深圳之勃兴离不开香港因素;40年发展,亦是两地合作硕果累累的40年。深圳建立特区之时,香港已是“东方之珠”,当时深圳GDP只相当于香港不足1%,两地发展程度天壤之别。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跟香港结成“前店后厂”模式,随着深圳经济逐渐拾级而上,并且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现已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创科中心之一,被誉为“东方硅谷”,两地的合作亦不断丰富和升级。可以说,深港同行40年,互相促进,互相成就。

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港互鉴互学、深化合作空间愈来愈大,且是共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圳已今非昔比,经济规模比肩京沪,经济结构良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四大支柱齐撑,与港互补协同潜藏巨大机遇。单以创科和金融为例,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科技巨擘的深圳,固然有助促进香港创科发展;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亦可源源不绝地为一只只巨无霸股份完成融资需要;香港近期新设恒生科技指数,与深圳日前新试行的创业板注册制,两者便有明确分工合作定位,从而相辅相成,携手向前。港深肩并肩,拍住上,潜力无穷。

再看昨日莲塘/香园围口岸开通,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地联系,人流物流更畅通,预示合作亦将更畅通。随着港深交往日益频繁,陆路口岸负载压力愈来愈大,早于2008年拍板筹建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好前瞻地满足今日需求用量。而且新口岸也在两地东面增辟出入口,多开通关选择,配合以西面的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口岸,以及北面的落马洲、文锦渡等,实现了跨境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大布局,令整个区域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大大提高。视野再放开,配合前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启用,新开通的南沙大桥、横琴口岸、以及未来的深中通道,都可进一步完善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让香港更好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发展大局。

在世界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下,面临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经形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乃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深圳亦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又是大湾区的重要创新中心引擎之一。故此,港深合作必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与时代要求。过去40年,港深如兄弟般齐成长;踏入新阶段,两地更应水乳交融,携手发展大湾区,共创更亮丽未来!

编辑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