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断桥” | 人文天地-前海
02-26 13:40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一到潮州,就听到当地民谣:“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场;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这个“桥”,说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曾经又叫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湘子桥。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主持在潮州的母亲河——韩江上建桥,在江心筑起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浮桥分成东、西两部分,由86艘木船用铁链联缀而成,初名为“康济桥”。至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57年间,历任州官组织潮州百姓逐渐在韩江河道上分东、西两段建起22个石墩,石墩之间架起木梁。东、西两段桥墩建起后,江心因为水深流急,采用浮舟联结。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对桥进行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江心用24艘梭船连结为浮桥,在桥上建起126间桥亭。并将此桥更名为“广济桥”,寓意为“广济百粤之民”。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丘其仁继续“易梁以石”,并将原有的24只梭船减去6只,增建桥墩达到24座,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来到潮州古城时,已是中午,我立即奔赴广济桥。眼前的广济桥,已经是潮州人按照“修旧如旧”方案,历时4年,于2007年重现的“廿四楼台”与“十八梭船”明代风貌的步行桥。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每座桥亭都有雅名,如“凌霄”“登瀛”“得月”“乘驷”“济川”“云衢”“冰壶”“凌波”“飞虹”“观滟”,楹联均刻在白色花岗石柱上。行走在518米的广济桥上,如同检阅一座“水上之城”。

走到韩江中央约三分之一处,桥亭戛然而止,十八只红色调梭船并排横在眼前。每艘梭船长约14米,梭船中央铺设5米宽的木板——浮桥诞生了!

逐一跨过韩江中央十八艘梭船,平稳踏实,如履平地。梭船左右两溜迎风招展彩旗,分别印有:“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场”“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江水从脚底下奔流不息,鲤鱼、鲫鱼灵巧地在梭船周围游泳。蓝天下人与桥、人与江、人与动物和谐互动。先人的智慧确是神奇,建造了一座如此鬼斧神工的“断桥”。

在梭船上徘徊,徜徉,拍照。听见了喇叭声:“请各位游客离开梭船,原路返回,马上就要‘拆桥’了……”我看了看时间,正是下午4点30分。穿制服的安保人员手持扩音器,一路耐心地劝解游客。

各种口音的游客涌到了桥梁和梭船的连接处,用手机或单反相机拍照、拍视频。一名留着长长睫毛的姑娘甚至做起了直播:“各位朋友,这里是潮州广济桥,请欣赏现实版的‘过河拆桥’……”

远方“突突突”驶来了两艘较大的机动船,抵达梭船,水手将梭船上的缆绳接上机动船,移开梭船上的木板,机动船又“突突突”响起,将梭船每三艘一组拖走。约30分钟后,“十八梭船”全部消失了,江心只剩下了百米宽的滔滔江水……

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可启可闭,浮桥闭合时,连接东西两岸,便利民众、商旅通行,浮桥开启时,则有江上船舶通航和泄洪功能,浮桥可以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每天上午10时,分离的桥梁东、西两段就会被十八只梭船连成浮桥,供行人通过;下午4时半,梭船就会被拖走,韩江上下游大船可以通行。此情此景每日在韩江上演。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一书中,称它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每年春天,在湘子桥上看韩江涨潮成为时尚。南宋诗人杨万里淳熙八年(1181年)至潮州,写下了《登南州奇观》:“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乾隆进士、潮州人郑兰枝《湘桥春涨》诗曰:“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层霄。”

编辑 温静 审读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