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网友拍摄非遗主题素材时,意外发现湖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刚老师离世,其所掌握的“羽毛风筝”技艺也失传。视频发出后,引发不少对非遗传承的讨论。其中,网友“五十七”更是通过自学,复刻出羽毛风筝并顺利起飞,使陷入失传危机的非遗焕发新生机。
对此,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副馆长封霓表示,网友主动学习传统手艺对非遗传承是有利的。她认为,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扶持与支持,才能降低工艺失传风险。
“江南风筝王”逝世
非遗工艺失传引热议
“吴大安”账号视频截图
2023年12月8日,视频博主“吴大安”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视频中,“吴大安”表示,自己有机会拍摄非遗项目“羽毛风筝”,但向湖州市非遗馆打听后,才知道传承人张志刚老师已离世。而其徒弟金月强表示,因自己更看重竞技风筝,未习得羽毛风筝的制作工艺。这也意味着,“羽毛风筝”的技艺或将失传。
据了解,“羽毛风筝”的创始人张志刚,是湖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称“江南风筝王”。他做的风筝不仅多次夺得国内外大赛的金牌,更是飞上了法国、德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空。2018年4月,人民日报曾刊登过张志刚事迹。在当时的采访中,张志刚便表示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担心“羽毛风筝断了线”,无人传承。2023年,81岁的张志刚逝世,其曾经的担忧竟也一语成谶。
“吴大安”的视频发布后,不少网友注意到了这项面临消失危机的非遗技艺。“我想学非遗,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教”“非遗可以纳入职中,让职中有学习非遗的机会,往后可以发展为非遗学校”“不会是最后一只的!你们等我!”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议论,有的对非遗工艺失传表示遗憾,有的为非遗传承建言献策,还有人表示愿意尝试学习并复刻出“羽毛风筝”。
年轻人爱上“老”技艺
网友自发形成“制作风筝”热潮
“五十七”账号视频截图。
2024年2月17日,网友“五十七”发布的一条短视频引起了不少人关注。视频中,在“五十七”的精心打磨下,“羽毛风筝”重新出现在众人眼前,让众多网友眼前一亮。“五十七”在接受读特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只是四川成都的一名普通人,“我也是从网友‘吴大安’的短视频上了解到张志刚老师逝世的消息,从而知道羽毛风筝制作传统工艺也失传了。”他坦言,自己不愿看见一项优秀的技艺离人们而去,便开始自学相关内容,复刻出张志刚老师的“羽毛风筝”。
“五十七”账号视频截图。
没有经验与工艺基础的“五十七”,白天削竹子摸索,晚上看相关书籍与科普视频学习。“一根柱子要变成骨架,要经过分篾、削薄、拉直、烤弯等工序,看似柔软的竹条,却能轻易让人受伤。”为了做4米长的羽毛风筝,“五十七”的左手大拇指在做骨架时负伤,简易处理后,继续投入制作风筝中。
“五十七”账号视频截图。
历时近一个半月,“五十七”终于顺利完成了“羽毛风筝”的制作。他告诉读特融媒体记者,对于羽毛的处理方式,正是根据张志刚老师生前的做法,将羽毛管子劈开来粘住,保证其牢固性,以及根据羽毛特性进行排序。
“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也曾因为羽毛处理方式有误,风筝没能飞起来。”他说,自己并未放弃,一次次的失败以及一次次的反思,最终让他发现问题所在。当他调整完风筝的骨架和羽毛,达到完全对称后,“羽毛风筝”便活过来了,它真正飞起来了。
在制作过程中,“五十七”还突发奇想加入了新元素。“我结合了动态风筝和软翅类风筝的特点,头部可以些许活动,在飞行中更显得栩栩如生。”他对读特融媒体记者说道。
“五十七”账号视频截图。
“五十七”自发学习传承非遗的视频,让不少网友成为“自来水”。截至2月21日,“五十七”制作羽毛风筝的视频已有六万多点赞量,三千多评论、收藏与转发,部分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给该视频做平台推广的付费页面。读特融媒体记者还发现,一名粉丝量上千万的博主“南翔不爱吃饭”也加入到复刻羽毛风筝的队列当中。
“南翔不爱吃饭”账号视频截图。
专家:非遗传承应以人为本
对此,长期从事非遗保护的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副馆长封霓表示,网友们不计报酬自发掀起非遗传承热潮让她欣慰,她由衷希望该非遗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她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与社会的扶持与支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使其免受以牟利为目的的劣质产品迫害。“许多‘照葫芦画瓢’的仿制品不仅未使用传统工艺精髓部分,更以低廉价格售卖,压缩传承人的经济生存环境。”
学生学习非遗项目技艺。(南山区文化馆供图)
封霓还指出,要真正解决非遗传承问题,还需要以人为本,培养非遗人才。她以南山区文化馆非遗相关活动为例进行介绍,“目前我们正实施‘非遗三在’,一个是‘在社区’,联合南山各街道社区,全面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打造多个‘非遗在社区’创新实践案例;一个是‘在校园’,推进馆校共建,在学校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另一个是‘在企业’,推动馆企联动,创新探索非遗+企业合作模式,让非遗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学生学习非遗项目技艺。(南山区文化馆供图)
“我们在引导人们关注非遗,培养非遗人才的同时,也利用这个契机让非遗与现代有效融合。”封霓说,与时俱进的非遗将一直存续下去,丰富人们的生活。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