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东莞年味渐浓。街头处处挂满了五彩斑斓、红色喜庆的灯饰,为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市民群众在片片光影中感受浓浓年味,喜气洋洋迎新年的氛围感被拉满。
新春佳节,老街被认为是最具年味的地方。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随着“东莞非遗第一街”项目在百年老街中山路不断推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文创产品持续“上新”,东莞非遗文化加速“潮”向年轻人,中山路成为潮男潮女的“打卡点”,莞籍香港艺人袁咏仪、王祖蓝也慕名而来,“最具年味”“氛围感满满”“出片率超高”成为中山路的新标签。
濒危项目焕新升级
春节前夕,位于“东莞非遗第一街”的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完成升级改造,“锦屐FahKek”全新品牌正式推出,希望从年轻人的角度,带动老技艺绽放新活力。
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富有岭南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其曾广泛盛行于东莞一带,其中以石龙最为著名。2010年5月,石龙的“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制屐行业当中,让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2023年,该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濒危项目。
为了让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石龙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努力。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传承人梁锦泉的儿子梁家聪,辞去了广州的工作,为这项传统项目增添时尚、潮流元素,尝试让石龙木屐焕发新活力。
升级换新后,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融合传统与潮流元素,设有展览区、体验区、销售区,从木屐的历史源流、制作工艺、拓展创新多个方面,让市民深度了解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
父子接力传承非遗
“从我出生喝的奶粉,到大学的学费,可以说,是用一双双木屐换来的。木屐见证了我从出生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所以也该换我来了解它诞生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梁家聪告诉记者。
梁家聪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梁家聪从小帮助父亲制作木屐,为此对木屐有深厚的感情。决定回家帮助父亲传承非遗文化后,梁家聪根据年轻人的特点,与父亲一起推出“迷你屐”、红漆描花利是封以及跨界联名文创产品。其中,“迷你屐”成为爆款产品。
梁家聪表示,“希望把这项非遗的厚重感和松弛感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厚重但不晦涩、松弛但不脱缰。希望更多人在玩乐中深刻了解这门技艺。”
对于儿子接棒自己坚持了数十年的手艺,梁锦泉感到十分欣慰,“依靠双手做一双好看的木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制板到完工,需要近20个工序。我会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也更乐意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个手艺。”
打造非遗传承“石龙样本”
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从濒危项目,到现在焕发新活力,得益于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以及石龙文化部门对非遗文化的重视。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木屐店仍然是处于一条窄街道的小作坊,甚至在地图上都没办法导航。‘酒香也怕巷子深’,政府把我们这瓶‘美酒’搬到最显眼的位置,既是对我们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支持。”梁家聪说道。
石龙作为东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文化氛围浓厚,非遗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石龙将百年老街中山路打造成“东莞非遗第一街”。值得一提的是,进驻的每家非遗店铺都在保留展示销售的基础上,设置体验区,解锁“非遗+体验”新模式。
目前,该街除了已经完成进驻的6个非遗项目外,正建造黄志伟艺术馆、非遗博物馆、家酒煮咸姜水体验馆、江南麦芽糖体验馆,致力打造非遗传承“石龙样本”。
炽华兴麒麟醒狮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何滚流,从事麒麟醒狮技艺60载。去年,他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将店铺从内街搬到中山路经营。他认为,石龙打造“东莞非遗第一街”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东莞非遗第一街一方面更好地展示非遗文化,帮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非遗项目进驻,中山路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有利于带动石龙文旅发展。”
新春佳节,岭南地区有舞狮的传统。不少人专程来到东莞非遗第一街购买醒狮头、麒麟头、锣鼓,让这里的非遗传承人忙碌起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记录着一座城市民间生活的精神文化气质,蕴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如今,“东莞非遗第一街”项目的深入推进,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尚碰撞,并朝着“活”起来、“潮”起来方向发展,让百年老街中山路文化味更浓,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