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个文化年!“寻龙之旅”成春节假期“爆款”

国家文物局网站
2024-02-13 11:23
摘要

今年,诸多博物馆挖掘馆藏资源,策划龙年主题特展,集中展示一大批“龙”元素文物,多视角、多维度介绍龙的起源、形象、内涵。

博物馆有着存古记今的独特属性,不仅是大众旅游观光的打卡必行之地,更是珍藏着年味儿和年文化的宝库。据国家文物局官网消息,甲辰龙年新春,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8500余个。

看龙年特展,赏中国“龙”精神

通过主题展览生动阐释生肖文化,是历次“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的“重头戏”。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今年是龙年,诸多博物馆挖掘馆藏资源,策划龙年主题特展,集中展示一大批“龙”元素文物,多视角、多维度介绍龙的起源、形象、内涵。

观众欣赏红山文化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红山文化玉龙C位亮相;颐和园博物馆的“祥龙贺岁”特展,甄选云龙、团龙、蟠龙、穿花龙、海水龙、九龙等多种龙纹图案文物;天津博物馆上新“龙行龘龘——天津博物馆藏龙文物特展”,从红山文化玉猪龙到清代鎏金龙纹双联铜瓶,美不胜收;辽宁省博物馆推出“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包含近200件(组)馆藏龙元素文物;浙江自然博物院“龙程万里——2024辰年生肖贺岁展”展示龙形在文物上的变迁;孔子博物馆“六合同春——孔府过大年文物展”,既讲述历代龙纹的变化和运用,也展现“天下第一家”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庆祝春节时礼俗交融的特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双展贺岁,新春文化系列展——龙舞中华、年年有鱼——馆藏文物中的“鱼”文化展联袂上新;四川博物院“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汇集三星堆青铜祭坛龙饰件、蟠龙盖兽面纹铜罍、龙纹金带饰、高浮雕青龙石刻等重量级藏品,等等。

除夕到元宵,主题活动不打烊

“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年的热度从腊八持续到元宵节。为满足春节期间观众的参观需求,大部分博物馆春节假期(2月10日至17日)期间正常开放,并延后闭馆时间。

折纸龙、戴龙帽、剪窗花、写春联、绘福扇……各类经典年俗活动在春节假期的博物馆里轮番开放,传播浓浓年味。

据介绍,“寻龙之旅”是这个春节的“爆款”,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此项活动。观众根据龙年寻宝地图,在全馆文物中寻找到特定龙元素文物并拍照打卡,即有机会获赠特别奖品。

广受欢迎的集章活动热度不减,山西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世博会博物馆等数十家单位均推出了融合馆藏特色的龙年主题印章。

吴文化博物馆彩龙印章及新年限定贴纸。

腾云驾雾的龙纹、巧夺天工的云龙饰件、红红火火的大龙邮票、寓意吉祥的葫芦瓶等琳琅满目的龙元素文物和吉庆文物,被各大博物馆设计成红包封面、贺岁壁纸、贺岁短视频等,一经推出就“攻陷”了年轻人的社交媒体,部分精美、有趣的限量红包封面甚至成为大家“定点蹲守”的爆款。如故宫博物院推出“春节微信头像框”,以多款院藏吉祥文物与古建筑元素为灵感,为大家送上开年好“彩”头;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精心挑选馆藏文物的龙形象,设计“其乐龙龙上班记”“瓷龙”趣味表情包。

博物馆红包封面。

江西省博物馆“瓷龙”表情包。

此外,春节期间,属相为龙的观众也成了博物馆“宠儿”:上海博物馆每日放送50份生肖礼,属相为龙的观众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领取;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对属相为龙的观众实行免票入馆参观,持西安、咸阳身份证游客可享惠民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12岁属龙的小朋友准备了试管拼图、锦鲤挂件、龙年纪念邮票等新春礼物。

宁波博物院入口处青龙装置。

文创上新忙,数字技术领新潮

节日的巨大游览量带动了文创消费,博物馆内的文创市集前顾客络绎不绝。独具特色、祝福满满的博物馆新年文创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走亲访友的年礼首选。为了接住“泼天富贵”,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春节成了博物馆文创上新的“旺季”。

“鳌状壮”盲盒摆件。

故宫博物院文创“宫里过大年”系列、敦煌文创“万象敦煌守护礼盒”,让观众忍不住“为美貌买单”;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全新IP“蝠逗儿”首次与观众见面,憨态可掬的形象让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合影;洛阳博物馆推出巧克力和慕斯蛋糕版本的甜品版“考古盲盒”。此外,还有许多博物馆开发馆内展览的配套文创,融合新春元素,如天津博物馆的“粤彩斑斓”系列文创、海南省博物馆“苏轼主题文物展”系列文创等,挖掘在展文物蕴含的传统吉祥文化,设计制作食品、文具、生活用品等,颇受观众欢迎。

天津博物馆的“粤彩斑斓”系列文创。

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数字空间里不断拓展、延伸。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里过大年”注入了新活力,给大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云观展”体验:故宫博物院在官方网站推出“祥龙贺岁”展览,图文并茂全面展现故宫珍藏龙主题文物和故宫建筑中的龙元素,同时借助“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技术,展示部分文物全新多角度的影像;天津博物馆引入AR眼镜智慧导览,由镜片中的画面显示文物详细信息,由镜腿上的骨传导耳机发声讲解,全程无需观众额外操作,真正做到沉浸式观展;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从生肖读懂中国——风云际会”甲辰贺岁数字展览,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梳理龙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发展脉络,多角度展现“中国龙”的文化精神内核;上海博物馆也上线了“清乾隆 景德镇窑青花瓷”“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两项数字资产。

国家文物局方面称,相比以往,今年的“博物馆里过大年”规模更大、形式更多、覆盖更全面,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更具新意。春节出游的热度还在持续升温,相信会有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欣赏文物、参与活动,在博物馆里体会文化年味,找寻“龙”的精气神,感受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的成果。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江晓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