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汕尾共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深汕帮扶
2020-08-26 14:15
摘要

对口帮扶汕尾1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3户,贫困人口42782人

地处汕尾的海陆丰曾是全国十三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2013年,深圳担负起对口帮扶汕尾的重任,吹响了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号角,深圳开始了对汕尾在产业共建、交通互联、民生帮扶、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全面帮扶。七年来,深圳共向汕尾派出帮扶干部731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83亿元;对口帮扶汕尾1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673户,贫困人口42782人;截至2019年年底,110个贫困村100%出列、除2019年当年新增的贫困户14户72人外,其他贫困户接近100%(99.83%)脱贫。2019年,深圳帮扶贫困村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000元。

七年倾情帮扶,是深圳汕尾两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心协力奏响的乡村合奏曲,是土鸡变凤凰、乡野变通途、沧海变桑田的嬗变之路。两地携手绘就的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书写下的一篇篇激动人心的美丽乡村新篇章,如今正在汕尾这块红色土地上慢慢变成现实。七年来,从海丰的渔舟唱晚到陆丰的田园牧歌,从汕尾城区的高新产业到陆河的小桥流水,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正徐徐展开……

汕尾城区:产业共建倾情帮扶 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工作部署,光明区和5个市直单位全面帮扶汕尾市城区。数年来,光明区和5个市直单位从受帮扶地区需求出发,精准推动当地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全方位推进对口帮扶和精准脱贫各项工作。

驱车行驶到汕尾城区捷胜镇军船头村村口,有一片占地逾200亩的地块,这片易涝荒地将建设成为一个莲藕生态园,打造集休闲娱乐、农业旅游、产业帮扶、科教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基地。

未来,莲藕生态园不仅风光旖旎、荷花飘香,园内莲藕年产量将达400吨,年产值约为160万元,年收益将达69.7万元。同时,该项目可综合解决洪涝、生态重建、废弃农田利用、环境提升等问题,将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典范。

光明区作为对口帮扶汕尾城区的主导力量,将城区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在资金、政策、土地、人员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帮扶支持。为拓宽光明产业发展外延,把部分先进产能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汕尾,着力构建光明和汕尾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光明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创新实施“光明总部?汕尾基地”产业帮扶新模式。

为了丰富了这一模式的内涵,从更大的区域内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并新建企业总部,将“蛋糕”进一步做大,光明区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动、市场带动、有序流动”的原则,支持引导光明增资扩产、新增产能、孵化育成、高新技术等企业生产环节有序转移至汕尾市高新区,国信通生产基地落户红草就是最好的例证:国信通科技公司的生产基地在汕尾高新区红草工业园区落地建设,总投资30亿元,用地300亩,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超10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

城区光明创业集团中心

陆河:因地制宜 谋划适合贫困群众发展的路子

“尽管一开始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当我走进新河工业园时,还是大吃一惊。”深圳市驻陆河县扶贫工作组组长屠治明告诉记者,坪山、陆河结对帮扶,2014年10月,他与两名坪山干部坐车赶往陆河“走马上任”,那时的新河工业园虽已设立多年,但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唯一一栋建筑就是一栋旧楼房。2016年5月,深圳市加大帮扶力度,安排市纪委监委、政法委等7个市直职能单位及坪山区6个街道对口帮扶陆河县13个相对贫困村。截至目前,13个相对贫困村均完成贫困户医疗、养老、危房改造、子女教育保障工作,并确保贫困村用电、通信、饮用水等基础民生指标达到省定标准。

坪山区作为对口帮扶陆河的牵头单位,在产业帮扶方面做到了尽心尽力尽情。采取了两地捆绑宣传、共同推介模式,将新河工业园纳入自己的招商体系。在坪山区的牵线搭桥和屠治明的积极争取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有意在陆河投资。为了保证比亚迪的用地需求,陆河县发动所有力量动员群众,仅仅20多天就完成了200多座坟墓的迁移工作。大家用最大的诚意、最果敢的行动打动了比亚迪。

昔日无水泥路面、无施工企业、无投产企业的“三无园区”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河工业园目前建成投产企业6家、在建企业16家、签约项目9个。2018年,园区总产值达118.2亿元,同比增长181.46%,产生税收约1.4亿元,成为拉动陆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陆河县新河园区总体经济情况不太理想。2019年1至10月份,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其中,比亚迪产值为58.5亿元;累计税收约6000万元。

“我们不光出钱,更要出点子。我们要肩负起深圳对口帮扶单位的责任,在陆河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帮扶,积极寻找适合贫困群众发展的路子。”陆河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深圳市驻陆河县扶贫工作组组长屠治明说。

陆河比亚迪项目

陆丰:深圳跨区域扶贫的陆丰样本

深圳距离陆丰并不远,高速公路里程约200公里。前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经济特区,而后者则属于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达数万人。

根据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定点帮扶任务分配,深圳市对口帮扶陆丰的5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含华侨管理区2个社区),以26个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和26个罗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组成的扶贫队伍,使出浑身解数,全力帮扶贫困村摆脱贫困。经过几年奋战,对口帮扶陆丰的贫困村已完成100%出列,贫困户100%脱贫,让一个个贫困村实现美丽嬗变,在陆丰这块红色土地上展示了“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打造出深圳跨区域扶贫的陆丰样本。

“君子有终身之忧”。加入到扶贫队伍,就是选择了担当,担当起帮扶他人脱贫的重任,而责任意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帮扶过程中,深圳对口帮扶工作组科学规划,合理施策,充分利用陆丰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各贫困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进专业农业公司,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创建村有基地、户有产业扶贫格局,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同步实现脱贫增收目标任务。

截止目前,深圳对口帮扶陆丰的52个贫困村累计创建产业基地67个,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化项目3488户。根据奶油南瓜的市场前景,打造出湖东镇竹林村奶油南瓜种植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博美镇萝卜种植业的传统产品,打造出博美镇赤坑村的萝卜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城东镇高美村山地资源的地理优势,打造出城东镇高美村的高美茶种植示范基地等等,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陆丰海工基地项目

海丰:产业帮扶 “输血”变“造血”铺就致富路

实施产业帮扶增强“造血”机能、推动就业消费助力精准脱贫、改善医疗教育增进民生福祉……深圳市龙岗区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力推动龙岗区对口帮扶海丰县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见效,确保不折不扣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龙岗区自2016年5月起对口帮扶海丰县33个贫困村(含深汕合作区4个贫困村),共计2260户贫困户、7742名贫困人口。截至2020年5月,龙岗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6972亿元,其中:1.1176亿元用于76个全面帮扶项目,1.9196亿元用于255个精准扶贫项目,3亿元用于海丰生态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660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总投入在深圳帮扶汕尾各市区中名列第一。

龙岗区在对口帮扶海丰县时注重攻坚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效。在落实基本保障方面,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实现帮扶村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117元,无劳力贫困户100%落实兜底保障。落实低保户2495人、五保户448人兜底政策保障,100%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政策、基本医疗保障。龙岗区加强返贫预警,定期跟踪回访脱贫户,对可能返贫对象进行备案和重点关注。成立海丰县龙岗帮扶防范返贫基金,将入股产业项目产生的收益全部用于帮扶处在贫困边缘的生活困难户。

为了推动就业扶贫,先后组织举办劳务协作招聘会、岗位推荐会、技能培训等活动6场,实现转移就业1015人、就近就业1236人。疫情期间开展“就业扶贫助复工”“送岗进村”等活动,并安排免费专车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龙岗区还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推广“直播+扶贫+产业”模式,组织农特产品推介会3次。利用“圳扶贫”“一亩田”等电商平台协助销售农特产品440万元,致力于促进消费扶贫。

海丰海龙投资大厦项目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