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携手结情缘 共绘扶贫新篇章

深汕帮扶
2020-08-26 14:13
摘要

三年后,深圳加大帮扶力度,根据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安排,深圳选派38个市直单位和72个区属单位干部扎根汕尾,帮扶汕尾1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共涉及10664户贫困户,42742名贫困人口

深圳,一座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国际大都市;汕尾,一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战略部署下,深圳从政治与全局的高度出发,肩负起全面对口帮扶汕尾的重任。自此,两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年后,深圳加大帮扶力度,根据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安排,深圳选派38个市直单位和72个区属单位干部扎根汕尾,帮扶汕尾1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共涉及10664户贫困户,42742名贫困人口。截至去年12月,深圳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2.2亿元,其中产业共建资金7.3亿元,精准扶贫资金13.97亿元,民生帮扶资金19.94亿元。在对口帮扶和脱贫攻坚过程中,深圳市派出帮扶单位立足自身职能,着眼长效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充分对接深圳特区所能和汕尾老区所需,以资金为保障,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建、民生保障、精准帮扶等多方面开展精耕扶贫工作,借助深圳人才、资本、技术、产业等优势,结合当地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多方谋划、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功带动4万多人实现脱贫,为汕尾老区振兴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市统计局领导率队前往帮扶村慰问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领导到帮扶村调研扶贫工作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领导到帮扶村调研扶贫工作

深圳市教育局领导到帮扶村调研扶贫工作

在扶贫协作中,深圳并没有将“帮扶”简单定义为“给钱给物”,而是在用好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根据帮扶地需求和工作需要,认真筛选帮扶单位,结合帮扶单位职能情况,统筹安排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村开展帮扶。同时,强化对帮扶力量的管理,统筹整合各好方资源,力促帮扶力量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条以产业推动脱贫致富、以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等各具特色的稳定脱贫之路。

陆丰市河东镇欧厝村位于陆丰城区西北部,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是省定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74户260人。2016年,深圳司法局对口帮扶欧厝村。从那以后,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镇松进驻欧厝村,开始了三年的脱贫攻坚生涯。欧厝村既不靠山也不靠海,村民仅靠耕地维持生计,集体经济几乎一片空白。“没有资源那就创造资源”想到这,陈镇松开始了四处奔波,同其他地区的帮扶干部商讨交流,汲取经验,最后发现河源种植鹰嘴蜜桃的土壤跟这边的土壤十分相似。在经过深入的实地调查,请来专家为欧厝村“把脉”后,陈镇松及欧厝村村委研究决定在欧厝村发展鹰嘴桃特色产业,打造鹰嘴蜜桃种植基地。紧接着,深圳市司法局出资10万元作为合作社运营启动资金,并帮助每户贫困户出资1000元参股,建立“党总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首创了令人称道的“抱团脱贫”新模式,经过四年精心管理,鹰嘴蜜桃今年进入挂果期,明年鹰嘴桃进入丰产期。按保守估计,年可产优质果品10万斤以上,年产值40万元以上。欧厝村鹰嘴桃种植基地的建立为其他帮扶村产业扶贫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全村鹰嘴桃种植面积共有100亩。

同欧厝村新兴的鹰嘴桃产业相比,中药材牛大力种植可以算是陆丰市八万镇吉水村的地方优势产业。牛大力生产具有抗台风、日常管理简单、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稳定等优势,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扶贫工作队按照“示范带动、长短结合、因户施策”的思路,充分利用扶贫协作的项目支持,引领带动当地贫困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牛大力产业,并通过“科研技术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种植产品由广东本草药业集团保价收购。当前吉水村种植的中药材“牛大力”约1000亩,预计年均收益700万元,可提供临时就业岗位近100个,惠及全体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每人年均收益可增加5000元以上。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吉水村工作队联合专业种养公司,筹划打造集育苗、种植、产品深加工、体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吉水村牛大力展示体验馆正在建设中,吉水村中药材“牛大力”产业项目可望从“一村一品”发展成“一镇一业”,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在牛大力种植点采访第一书记陈辉杰

中药材牛大力第八种植点

到目前,陆丰市八万镇八万村、大安镇大安村、河东镇浮洲村、大屯村,西南镇石艮村、上英镇玄溪村、陆河县河田镇河北村等地,在深圳市统计局等多个市直单位的倾心倾力真情帮扶指导下,纷纷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优做精特色产业,长短结合发挥最大效益。一系列落地生根的产业扶贫措施,极大调动和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培育农民稳定脱贫的能力,拓宽增产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出实招、抓关键、求实效。深圳在全面对口帮扶汕尾工作中,一以贯之,紧盯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针对村容村貌整体破旧,村委办公场所、文化广场、道路、照明等基础设施简陋匮乏的实际情况,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改造,全力实施农村水电路等民生工程,补充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设备和书籍,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结构,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圳市民政局对口帮扶工作队先后投入85万元,帮助社区完成了陆丰市甲子镇石清村村道硬底化、巷口和盐寮村村道硬底化、石清社区公路两侧人行道铺设项目,原来坑坑洼洼的村道现在变成了一条条结实整洁的水泥路;在帮助社区开展了社区文化广场一期(即文化广场硬底化及排水系统建设)、巷口和盐寮村饮用水建设、石清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石清村蓄水池护栏安装、公共服务站修缮、影剧院拆除清理等多个项目后,还积极协调深圳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出资43.46万元建设“石清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同一时间,市统计局等其他市直相关单位整体加大对各帮扶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2016年,深圳市委党校投入资金24万元完善建设集健身、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健身文化广场,结束大安村长期以来没有健身文化广场的历史。深圳市教育局对大屯村龙溪至村委会约1.2公里的村道旁民宅建筑实施外立面刷新美化工程,出资12万元用于购买垃圾桶,对村内垃圾进行清理,安排人员收集、搬运日常生活垃圾,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河北村投资50万元为村主干道安装路灯150盏,照亮了河北村村民的回家路……

石清社区村道硬底化前后对比图

石清社区广场一角

用情帮扶,急贫困群众之所急,解贫困群众之所难,走进贫困群众的心里,力促帮扶出成效,才能真正获得贫困群众的信任。帮扶期间,深圳各市直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为帮扶村提供民政、司法行政、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精准服务,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各帮扶干部下沉一线做表率,深入田间地头、山岭低洼走访调研,听取民情民意,征询群众意见。除修缮道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等基础工程建设,更全面聚焦贫困户吃穿“两不愁”,住房、就医、入学“三保障”问题,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竭尽所能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6年底至2017年,深圳市发改委扶贫工作队共完成陆河县河田镇上径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8户;2019年,深圳市民政局扶贫工作队在石清社区3个自然村(石清、巷口、盐寮)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集中供水覆盖比例达到100%;家家户户全部接入供电,并实现电视信号、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强化住房帮扶,全力保障贫困户居住安全,社区120户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同时,强化教育帮扶,确保133名贫困在校生教育生活补助及时发放;强化健康帮扶,协助57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和大病医疗保险、306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充分利用广东省精准扶贫开发资金和深圳市专项扶贫资金,有效发挥民政部门在精准扶贫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用足、用活、用准各项救助政策,使贫困村和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防止贫困户脱贫,建立了长效“造血”机制。在所有市直单位和区属单位帮扶干部的辛勤努力下,一件件贴近民生小事悄然解决,一个个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消弭无形,切切实实提升了汕尾各贫困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也让村民深切感受到深圳全心全意开展帮扶工作的真情实意。

精准扶贫路,殷殷两地情。当前,深圳特区和汕尾老区正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致力于加强两地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持续推动两地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