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明农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变见证深圳特区40年

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李珊
2020-08-26 12:04
摘要

一幅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美好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光明区必将拥有更光明的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蓝图,也必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8月24日,位于光明区光侨路以东、公常路以北,连片崛起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迎来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1112名学生。25日,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材料学院共1234名学生入驻。师生入驻给深圳校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标志着深圳校区建设发展进入新起点。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继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之后的第三个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工程于2018年6月12日开工建设,距离今天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如今,从运动场外极目远眺,七栋落成的崭新的学生宿舍楼并排而立,在蓝天白云红花映衬下分外靓丽。深圳校区建设完成后,将建有20余个院系,可容纳2万名学生在校区内学习和生活。

▲光明科学城效果图。

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东南望,在以连绵青山为背景的新陂头河右岸,新湖街道圳园路一侧。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天安云谷项目现场,塔吊林立、钩机挥舞,天泵、起重机等正在有序作业,建筑工人们在钢筋架子之间往来穿梭,一派繁忙。热气蒸腾的施工现场,昭示着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恢弘画卷。

光明云谷项目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是光明科学城科教融合集群与光明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科学城一并规划,同步建设,全力打造科学城综合配套区,项目涵盖科技研发、健康医疗、绿色生态等核心产业及配套功能,集产业研发、办公、商业、居住、教育、医疗及综合服务配套于一体。

云谷一期项目总经理王卫星介绍说: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为8到10年,建成后预计片区将引入超过6000家科技及服务类企业入驻,税收超过120亿元,服务超过15万科技人才。

▲绿色光明。

远不止于此,驱车沿着公常路,从羌下侨村一路向南,视野中茂盛的丛林绿地、高矮错别的工业区和住宅区都将成为历史,中山大学配套项目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附属幼儿园,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以及涵盖会议厅及学术报告厅,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科学城智慧公园都将在这里依次崛起,相映成趣,国际味十足。

时光荏苒,时间如大河奔流。

▲光明农场旧貌。

40年前,这里是光明农场。

40年间,从新区到区,从光明农场到光明科学城,从“深圳的西伯利亚”到“国家级”聚光灯之下,这片土地与中国、与深圳一起走到聚光灯之下,深圳市光明区的战略地位一再上升。

40年来,每一天,深圳经济特区都在舒展筋骨,追寻更好的自己;而这其中的每一天,光明都在发力向前奔跑。

城市发展,农场变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光明一路向前,演绎着这座城市一个无比辽阔、无比浩荡、无比璀璨的未来。

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节点,光明从这里,再出发,并赋予新的生命,这片以往的农场上正崛起一座世界一流科学城,深圳北部中心——一个全新的光明正在崛起。

时代荣光:拓荒开基,带着光荣任务应运而生

曾经,这里荒山野岭,杂草丛生,是鲜为人知的穷山僻壤。

▲光明农场旧貌。

1957年9月,几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带着国家筹备建设农场的任务,打点行装,来到这片位于东莞、惠阳交界处,被称为宝安“西伯利亚”的地方,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使命。

困难与艰苦如过眼云烟,而开拓与进取,却自然而然地在血液中流淌。这片土地上开拓者们与这片土地一起演绎无数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让人既感动又敬重。

筚路蓝缕,拓荒开基。考虑到国家将供给香港农副产品的光荣任务交给新建农场,并且农场建设工作同时承担了安置即将到来的下放干部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等背景,就取了“荣”的“光”字与“公明”的“明”字,共同构成“光明农场”的名称。1958年1月1日,广东省光明农场正式成立。随着农场的建立,原本荒凉萧肃的土地,开始热闹起来。

▲光明区新陂头村旧貌,曾经为侨民村之一。

下放干部、下乡知识青年、军垦干部、归侨……随着农场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加入到农场的队伍,推动着光明农场不断发展壮大。1978年,国家把4300多位越南归侨安排到光明农场,农场人数增加到以前的两倍。

乘风破浪:城市改革开放画卷的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光明农场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工厂、企业,包括全国最大的鲜奶出口基地、亚洲最大的乳鸽厂、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创下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招牌。鼎盛时期,农场有20多家国有企业、18家“三资”企业、40多家来料加工厂,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奶出口基地、亚洲最大的乳鸽厂、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打下光明农场的响亮招牌。

先后由广东省农垦厅、广州军区、省华侨农场管理局管理,后来下放给深圳市管理。1993年,在农场内设立了光明街道,实行农场和街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1999年又实施政企分设改革……随着使命任务和管辖权限的变更,光明农场先后经历过大大小小15次管理体制变革。直至2002年撤销农场建制,更名为“深圳光明集团有限公司”,下放给宝安区作为区属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大潮。

▲光明区群众体育中心。

2007年8月,光明新区成立,下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光明办事处即为原光明农场的范围。至2018年9光明行政区成立时,光明新区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城市面貌显著提升,为光明未来的腾飞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明日之光: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在创建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曾几度易名,历经越南华侨迁入和国营农场改制,光明农场在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淘洗中走到了今天。

▲光明小镇欢乐田园。

如果说以上只是序曲的话,随着光明区的成立、光明科学城的出场,你将听到:更雄浑有力的发展主题曲,已经奏响。

2018年9月,光明行政区成立,下辖6个街道,辖区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此时的光明,即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以策应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即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

2020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这是继深圳市被确定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后,作为其集中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迎来的首份具体建设文件。

▲深圳湾实验室(效果图)。

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光明科学城要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建成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展望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成为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革命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未来已来: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画卷已徐徐展开

“双区驱动”下的光明,如同插上双翅起航腾飞。

昔日的农场,华丽转身、蜕变,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承载着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强盛、复兴使命的重要平台。

▲8月18日,深圳地铁6号线开通,光明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新蓝图无疑将成为光明这片土地发展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明科学城聘请世界一流团队完成了空间规划,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

“一心”即光明中心区,按照“科学之都、湾区之芯、绿色之城”的建设目标高起点谋划。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科技馆(新馆)、占地超过2平方公里的科学公园等一批未来城市地标集中落户光明中心区,建成后将成为光明科学城的综合服务配套区和深圳北部的“城市心脏”。

“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域,将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产业转化区以光明凤凰城为基础,培育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

时代召唤使命,使命承载梦想!

光明区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发展紧迫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22天完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1.8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25天完成光明中心区2.3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26天完成科学城核心大装置区3.05平方公里土地整备签约……一个又一个“光明速度”的刷新,承载的是光明人对发展的渴望,承载的是光明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今年6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将整合全球优势力量开展前沿大科学攻关。

如今,深圳湾实验室、脑解析与脑模拟(中科院先进院牵头)、合成生物研究(中科院先进院牵头)、材料基因组(南科大牵头)、精准医学影像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究机构落户和进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陆续开办,光明云谷、光明中心区、光明小镇等配套建设的顺利推进。对此,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介绍说,光明科学城肩负的重大使命是,“更倾向于应用基础研究,去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使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光明科学城核心区今年的建设项目已有60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区。

与此同时,光明作为深圳北部中心,定位为创新中心、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深圳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公园之区。

所言非虚。

▲茅洲河河道(光明段)水清岸绿。

在光明抬头见山,低头见水,满眼皆绿,光明农科大观园、光明小镇这里的千亩花海撩拨无数人心海;经过治理的茅洲河,潺潺流水和蓝天交相辉映,光明绿道串联起山水城林万木葱茏绿意浓,绿色生态光明宛若一幅幽静清雅、绿意萌动的山水画组成了这座城区的气韵……光明通过全方位发展,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吸引力,也为光明科学城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支撑。

▲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光明城高铁站。

心中有光,才能奔赴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最好的时代做最好的光明,光明奋力前行,对标一流、追求卓越,高标准谋划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

一幅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美好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光明区必将拥有更光明的未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蓝图,也必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图片来自于光明区委宣传部)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

(作者: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李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