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通货膨胀就是最好的吗

邓新华
2020-08-26 11:02
摘要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危害,向有警惕之心。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危害,向有警惕之心。毕竟,严重的通货膨胀多次对经济造成重大损害,且曾多次使各类政权倒台。但宏观经济学界最根深蒂固的担心却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最近说,日本不再处于通缩状态。确信日本将达2%的通胀目标。今年年初时,黑田东彦还曾表示,保持通胀目标有助于在长期范围内维持货币的稳定。美联储前主席耶伦也认为“美联储会认为让通胀率略超过2%水平是件好事”。2%的通货膨胀目标,得到了许多宏观经济学者的认可。但这个迷之数字,来得莫名其妙。

在宏观经济学界,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危害,向有警惕之心。毕竟,严重的通货膨胀多次对经济造成重大损害,且曾多次使各类政权倒台。但宏观经济学界最根深蒂固的担心却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

宏观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的定义,均是依据物价水平。物价普遍上涨,则视之为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下跌,则视之为通货紧缩。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物价普遍下跌,则人们将把钱存起来,以在未来购买更多消费品,消费下降,投资也就下降,从而导致经济下滑。

即便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者,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市场经济的传道士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有这种担心。这种担心也符合一般人的直觉,似乎颇为有理。但它是错误的。

普遍的物价下降并不会使得人们持币待购,而是使得人们以更少的钱消费更多的商品,从而留下更多的钱,为长远的效率而服务。

假设,原来人们每个月要花60%的收入在食物上,现在食品降价了,人们只花10%的收入,就可以吃得比过去更饱,那么其他的钱,人们会花在教育、健康等方面,这不仅不会导致经济下滑,反倒会因为人们未来效率更高,而使得增长更快。

看看现实中,手机降价速度那么快,导致人们持币待购了吗?不,购买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了。

尽管道理如此,但宏观经济学界很多学者并不能理解这一点。宏观经济学界的思考,经常停留在粗浅的直觉层面,所以,经济学家许小年说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

尤其是每一次金融危机暴发后,都伴随着信用的急剧萎缩,经济萧条,这更加使他们相信,通货紧缩是非常可怕的。但他们忘了,金融危机暴发后的信用急剧萎缩,只是前期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

由于宏观经济学界的这一“共识”,许多学者就想,既要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严重扭曲经济,又要避免通货紧缩导致经济下滑,那么温和通货膨胀就是最好的。

即便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杰出经济学家,也赞成温和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一向主张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但通货膨胀却是明显的干预,这和弗里德曼的主张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弗里德曼提出,货币不应该由美联储相机决策,而应该每年固定地按一个较低的比例增发,保持较低的温和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以为,只要不是美联储相机决策,就不是对市场的干预。

弗里德曼有句名言:To paraphrase Clemenceau, money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Central Bankers。意思是货币太重要了,不应该由央行相机决策。但很遗憾的是,这句话往往被错误地翻译为“货币太重要了,必须交给央行决策”。包括经济学者周其仁,也是这样错误翻译的。

但是这个温和通货膨胀以什么度为最好呢?谁都不知道。许多国家搞了温和通货膨胀之后,经济并不见起色,于是宏观学者认为通胀得还不够。如此层层加码,得出了今天这样一个2%的数字。日本,就是这样。总之,这个数字就是瞎定的,没有任何逻辑依据。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这些国家实现了2%的通货膨胀率,它们的经济照样不会有起色。经济增长始终来自于自由市场,来自于无数企业家的努力。只有减少制度障碍,让企业家才能发挥出来,让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增长。通货膨胀,始终是对经济结构的扭曲,不因“温和”而变成有利的。想靠央行挥动货币魔棒实现增长,那注定失败。

另外,2%的通胀率真的温和吗?看起来,每年2%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如果经过10年,通胀率就是超过20%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足以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扭曲。人类历史上,很多时候,哪怕经过50年、100年,物价都未必能普涨20%。只能说,当代的宏观经济学者,太适应通货膨胀了,以至于他们觉得2%的通货膨胀是小事。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存在银行的钱,利息也就2、3个点,如果每年2%的通胀,等于老百姓没有任何回报。

(作者系财经学者)

编辑 李怡天

(作者:邓新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