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涛
01-29 00:38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4深圳两会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场高水平的“头脑风暴”来袭。28日下午,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12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题建言献策。

深圳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应用新技术来拓展深圳的产业空间?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广东省工商联主席陈志列建议,运用新型工控系统打造新质生产力,用工业互联网连接全国和全球的产业链企业设备,让海量的生产运营能力为深圳所用。新型工控系统融合了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通信、区块链、工业控制、工业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深圳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有可能使深圳成为全球工业第一城。他具体建议,一是支持广东省工业边缘智能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工信部批复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该中心在深圳以股份公司的创新形式加速建设。二是用深圳已经设立的相关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全国首个新型工控系统软硬件性能评测和认证的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松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厉伟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应用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加强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支持。对符合要求,投资布局符合深圳产业规划的本土创投机构给予重点支持和鼓励。以产业化为导向进行成果转化,让科研机构距离产业需求更近,更迅速地从需求端解决根本问题。建立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对接平台,促进双方更紧密合作。

市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黄田化建议,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制造型企业优势嫁接,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是推动制造业实现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前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深圳有一大批互联网数字化服务企业,周边区域还有一大批制造型企业,两者存在能力深度融合、业务优势嫁接的发展空间。他建议,政府牵线搭桥,加强制造业互联网企业双方合作交流,面向制造业发放专门用于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服务券。 聚焦特定工业场景融合升级,设立工业智能化、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特定场景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分层级、分梯队精准施策,帮助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关注总部经济企业的政策落实,切实鼓励制造型企业总部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政协委员、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党委书记邓文俊建议,通过平台化体系化政策措施释放大模型落地应用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AI算力赋能平台,降低全行业使用AI大模型门槛,让AI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增强大模型安全能力,保护隐私及知识产权,鼓励平台直接提供安全组件,支持安全厂商提供针对大模型安全服务。开展落地应用推广活动,助力大模型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产业主管部门可联合行业组织,共同建立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广机制。同时,激发人才资金作用,充分发挥AI要素活力。

如何培养新型科技人才?市政协常委、码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黄鼎隆称,要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然需要大批“新劳动者”,而新劳动者区别于传统劳动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AI协作力”。为此,他建议大力提升深圳全民的“AI协作力”。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融合。积极加快学校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学校的AI应用场景。学校可开设相关的AI课程,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AI。建立企业AI培训体系,实施AI技能认证制度。试行“首席AI官”,挖掘AI场景,推动AI落地,提升AI技能,规避AI风险。

市政协委员、联易融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蒋希勇建议,优化算力资源政策、促进AI产业快速发展。构建深圳市算力共享平台,为全市中小型企业提供相对低成本、平稳可靠的计算资源服务。出台中小型AI企业购买算力补贴政策,给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提供补贴。同时,积极宣传深圳算力资源政策,筑巢引凤,吸引全国甚至全球顶尖的AI产业人才来深圳创业。

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刘陈立建议,加速锻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新质生产力。2023年,我国合成生物学领域共完成61起融资,总融资额已超过百亿元,过去三年,全国每成立2家合成生物公司,就有1家落地在深圳。他建议,打造高质量生物制造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同时用好河套合作区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把更多国际化的人才吸引到深圳,把更多创新成果落到深圳。

针对委员们的建议,市发改委、市科创委、市工信局现场进行了回应。2024年,深圳市将继续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服务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开工建设,加强“20+8”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生态体系,助力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