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大股东换人了。
《南华早报》援引公开数据报道,软银手中已几乎没有阿里股票,马云取代软银成为第一大股东。据《科创板日报》报道,阿里巴巴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以后不要再说阿里是日本投资的了!”
《南华早报》援引摩根士丹利2023年5月11日的一份研报称,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软银对阿里的持股已经从2022年12月时的6%-7%,下降至2023年5月的不足0.5%。据悉,软银因为愿景基金的资金需求过于巨大,过去几年持续沽清最为赚钱的阿里股票以弥补愿景基金的巨额投入。
在大约半年前,股份在4.5%左右的马云持股比例已超过软银,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
阿里巴巴股价大涨
1月23日晚,阿里巴巴(股票代码:BABA)在经历了美股盘前涨超6%后,以72.75美元/股开盘,股价随后波动拉升至高点74.44美元/股,涨超8%,截至收盘报74.02美元/股,涨幅达7.87%。1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股价也涨超6.5%。
据经济观察网1月24日报道,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都在近期大幅增持阿里巴巴股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文件显示,蔡崇信家族基金Blue Pool增持了价值1.5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记者从阿里巴巴官方获悉,马云也在同期大幅增持了阿里股票,但具体规模不得而知。
阿里巴巴从超8千亿美元的市值巅峰跌落之后,市值一度降至2千亿美元左右,股价曾跌破68美元/股的发行价。
今年1月2日晚,阿里巴巴集团曾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2个月期间,公司以95亿美元的总价回购了总计8.979亿股普通股(相当于1.122亿股美国存托股),其中包括于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的季度以29亿美元回购总计的2.927亿股普通股(相当于3660万股美国存托股)。
彼时,阿里巴巴集团表示,上述回购是根据公司股份回购计划在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进行的。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该公司流通的普通股为200亿股(相当于25亿股美国存托股)。这也让阿里巴巴成为2023年回购力度最大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
一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在董事会授权的股份回购计划下仍余117亿美元回购额度,有效期至2025年3月。
马云站稳单一大股东位置,提振市场信心
截至去年7月,软银对阿里的持股比例还在13.9%,为公司最大股东,但失去了阿里董事会席位。据双方协议约定,软银对阿里的董事提名权和投票安排实际已经终止。当时蔡崇信持股1.4%,马云的持股数字则自2020年低于5%后未再做披露。
作为阿里最重要的投资人,早期阿里最重要的外援,软银曾持有阿里股份达到34%,而阿里的成功也成为软银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孙正义对马云的投资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而孙正义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在全球科技界和投资界的地位。
但近几年随着软银旗下愿景基金的持续投资亏损,尤其是WeWork的惨败,软银开始“清仓式”减持阿里股票为自身输血。近两年来,孙正义已持续通过远期合约削减了对阿里的持股比例,将股份变现。
去年年初,美国证监会的一份文件显示,软银出售了价值约72亿美元的阿里股票,使其在阿里的股份降至仅3.8%。这些合约并不等于正式出售股票,但由于软银提前结算这些合约,意味着放弃了保留股份的选择权。
据媒体报道,马云在去年5月时曾取代软银成为阿里最大股东,彼时软银的持股比例已降至0.5%不到。
自马云在2019年教师节那天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后,便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直到去年,他的相关消息开始变多,业内普遍认为,阿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大变革背后有其意志所在。
马云对阿里的掌控变强,也反映出竞争对手拼多多带来的巨大压力。针对这家擅长以超低价产品争抢用户的公司,马云曾在内网罕见回应了其市值暴涨,并称“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目前阿里各个业务线的调整仍在持续。
过去一年,阿里成为回购力度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以95亿美元回购了总计8.979亿股普通股。此次马云站稳单一大股东位置,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表明其在决策层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此前市场上曾传出马云抛售阿里巴巴股票的消息,如今从实际投资动作看,专注美股投资分析的和合首创(香港)执行董事陈达认为,这不仅会对中概股有比较强的提振作用,马云作为民营经济领域的企业家代表,“不但没有减持,还在增持,算是扭转市场信心的一个标志”。但陈达仍看好阿里巴巴的价值和可投资性,他补充道,“去年一整年下来,阿里的回购规模是整个中概股中‘最凶猛’的。”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当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破局点上。对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当下时点进行大幅增持,陈端的理解是,马云作为曾经引领中国电商体系生态构建的企业家,“尽管眼下电商生态逐渐趋于饱和,但整个数字中国布局规划的大幕渐起,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参与其中,跟政策形成一个有效的共振和协同。”
(综合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经济观察网、界面新闻、《科创板日报》)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