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采访团走进佛山三水白坭,关注“祠堂+文化”探索成效

佛山日报
2020-08-25 15:14
摘要

近年来,陈氏大宗祠积极探索祠堂功能的扩展,将祠堂打造成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阵地,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乡村文化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水众多祠堂中,白坭陈氏大宗祠是当之无愧的扛鼎者。

8月23日,在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前,村民们正在打太极扇。

由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央媒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到白坭镇开展实地采访,深入了解三水“祠堂+文化”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兼容并蓄  陈氏大宗祠打造服务基层新阵地

在陈氏大宗祠内,看着《陈氏宗谱》,一采访团记者表示:“有族谱是真的好啊,能清晰地反映历史发展进程。”据悉,长达145米、合共17册的《陈氏宗谱》完整地记录了700多年来,陈氏族人在白坭西江边繁衍生息的全过程以及规范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为研究几百年来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珍贵的范本。

近年来,陈氏大宗祠积极探索祠堂功能的扩展,将祠堂打造成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阵地,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下基层、乡村文化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水众多祠堂中,白坭陈氏大宗祠是当之无愧的扛鼎者。“和其他地方相比,陈氏大宗祠的一大不同就是365天都对外开放,不仅仅是进行宗族活动,而是把外地人也联系进来。我觉得这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很好切入点,也是宗族内部文化向外传播的良好实践。”人民日报政文部副主任郑海鸥说,陈氏大宗祠的建设有利于基层治理,为其他地方的发展提供更多好经验、好点子、好做法。

文化为魂  “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三水以保有大量祠堂而闻名,区内共有400多座祠堂,保存完好的有近200座。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三水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建工作,通过“1+4+N”创建模式,对已建成的30个祠堂示范点进行硬件升级改造,使之功能活化拓展,承载村史馆、乡村图书馆、文体活动场馆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1+4+N”,即依托祠堂打造1个阵地,建成1个村史馆、打造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打造至少1支文艺队作为4个要素,N为自选项目,N个文化元素包括图书阅览室、文化室、数字服务能力、文化服务人员、文化志愿服务队、公益电影播放等。2019年2月,“祠堂+文化”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平时到宗祠内读书、看报、唱曲、练习书法、健身,已成了周边群众的日常文娱消遣。”

上述负责人表示,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三水将祠堂阵地导入乡村振兴,通过实施“祠堂+文化”创建工作,为古祠堂注入更多新动能。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服务下基层等相关活动,以展览、讲座、阅读营、民俗文化活动等形式,丰富活跃村居一线基层群众文体生活。

见习编辑 袁慧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