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中兴人 中兴的深圳事

赵璐 谢欣如 云梦泽
2020-08-26 08:30
摘要

他们从深圳出发,去往世界各地,将深圳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大舞台。

他们与深圳特区年龄相仿,把青春、职业生涯的黄金岁月献给了深圳这片土地。

他们从深圳出发,去往世界各地,将深圳人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大舞台。

他们历经风雨,见识过特区建设黄金时期的风云变幻,企业发展过程个中艰辛。

年逾不惑,不再似少年般轻易慷慨激昂,但依旧心怀梦想,内心笃定的方向从未动摇。

技术上 “特立独行”

在同事眼里,向际鹰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男,讨论起技术来非常较真,生活俭朴,甚至有时有一点不修边幅。

1999年,抱着发挥自己优势的期望,毕业后向际鹰来到深圳,并加入中兴。从进入公司起,向际鹰就一直不断学习,“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跟公司的专家讨论时,一周内要能听懂,两周内要能够提出想法。”从普通工程师到中兴首席科学家,向际鹰见证了中兴在通信设备领域从跟随、并跑到领先的蜕变。

3G时代,向际鹰和研发团队提出全IP无线通讯网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中兴推出了全球首套全IP的核心网、控制器和基站。

2006年,向际鹰和同事们推动了软基站SDR的开发,当时,软基站在性能、成本方面风险很大,但中兴顶住压力,成为在软基站产品方面最早和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2010年前后,4G刚开始部署,向际鹰的团队已经在思考基站组网的问题。“传统的站间协同干扰消除方法,对传输要求太高,几乎无法实现。”后来,中兴通过技术创新,大幅放宽了传输要求,从而解决了站间协同问题。“研发必须超前,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向际鹰说。

2012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4G技术处于推广期,但向际鹰的团队已经在考虑5G的关键技术Massive MIMO。当时普遍认为,这项技术要等到5G修改了标准和终端之后才能实现。向际鹰和团队却发现可以在4G中不改变终端和标准就支持Massive MIMO的方法。

2014年,在荷兰5G World Summit上,向际鹰代表公司首次提出基于Massive MIMO的pre5G概念,在行业引起轰动。

在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兴凭借Pre5G Massive MIMO摘得“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和“CTO 选择奖”大奖,评选委员会给出“颠覆性创新”的高度评价。业内认为这是5G技术的率先实现,中兴也成为了“5G先锋”。

今年8月,深圳建成5G基站4.5万个,成为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其中中兴承担了相当份额的建设。

回顾自己的工作所获得的成就,向际鹰依然没有松懈,“要在理论和产品结合的方面作出持续的创新,用技术说话。”

行者无疆

结束了一天的在线会议,张健鹏依然神采奕奕。疫情之前,张健鹏每月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大洲奔波,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短暂停留后就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是常态。

2001年,张健鹏大学毕业进入中兴通讯,三年后,被选拔奔赴国际市场。这一年,中兴成为内地首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A股公司,产品进入俄罗斯、罗马尼亚、挪威、希腊等多个国家。

从通讯技术工程师到大型项目的负责人,二十年来,张健鹏的足迹遍及六大洲一百多个国家。他记得刚出国那会,在缅甸,一张电话卡要卖到两万多元。当时缅甸的电信业发展缓慢,移动通信的普及率非常低。借着市场开放的契机,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进入缅甸,如今缅甸的手机普及率达到100%,电话卡的售价已经降到几块钱。

目前中兴通讯产品已经服务近一半缅甸市场,建立了当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物流仓库和备件基地,工作人员突破600人。通过改变当地落后的通讯状态,中兴通讯架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改变人们的生活,极大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2013年,张健鹏负责马来西亚第一大运营商的全网替换项目,要求短期内完成几千个站点的切割,并通过验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工程团队联合产研团队展开攻关行动,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技术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网络品质有了大幅的提升。项目组不舍昼夜的工作精神和高效的优化成果也赢得客户的尊重。

从依靠性价比到凭借技术领先优势,从相对粗放变成聚焦价值市场,中兴的海外事业拓展如登山一般,过程历经艰辛,但从未止步。张健鹏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兴在海外境遇的变化,从早期的“不受待见”,到成为客户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中兴人披荆斩棘,让中兴的产品进入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20亿用户,也大大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张健鹏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赶上通讯大发展黄金期和深圳特区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期,20年来的努力,无愧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他说:“路虽长,行则将至;山虽高,攀则必达。期待深圳的未来更美好。”

人生不设限

工作从研发、营销到产品战略规划,爱好从足球、旅行到撸猫,崔丽对自己的人生从不设限。

2001年,崔丽从中兴通讯南京研究所调动至深圳。深圳的飞速变化开始不断刷新着她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从电子加工逐渐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高效运行的民生服务体系;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落地深圳,与城市一起快速成长。

“深圳,始终年轻、独立且平等,不断自我进化,不断创造历史。”崔丽越来越觉得这座城市跟自己很合拍。

在中兴,崔丽最开始从事网管软件开发,入职三个月就独自一人搭建路由器、服务器,对数据库环境进行产品测试。半年多后她被调入营销部,第一个工作是计费项目,当时做网管软件的她对计费几乎没有概念,抱着砖头厚的电总规范看了三天,每天基本是白天跟客户一起讨论需求,晚上跟公司里的总工和团队更改设计到凌晨,两个月之后,她签下了公司第一个电信级计费合同。一年多后,她调动至CDMA,仅用半年的时间成为技术营销的骨干,并在此后的联通二期CDMA招标,带领团队交出市场份额翻倍的亮眼成绩。

此后,崔丽受命筹建商务技术部,担纲公司两千万美金以上海外项目的综合技术和商务,几乎从零开始组建团队,摸索方向自成体系。

“中兴有很多牛人,跟他们相比我根本不算什么。”崔丽认为,不设限的另一面是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我很喜欢跟外部交流,无论客户、媒体、资本方还是行业分析师,都能获得更多信息,学到更多视角和思维方式。”

打造极致的云公司

同事眼中的胡继东是极富感染力的“数字化布道师”,讲课幽默风趣,谈起数字化的时候目光坚定,娓娓道来。

2004年,胡继东加入中兴通讯,从测试部到IT部,再到负责公司整体数字化转型的DT产品线,他见证了中兴数字化能力的转变。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如何确保世界各地中兴人在线办公的顺畅,成为胡继东的头等大事,这也是中兴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后的全面大考。

“疫情期间,中兴通讯的自研产品都短时间内承载了数倍于常的业务量。”经过十多个通宵的努力,自研产品运行稳定、体验流畅,全面支撑了全员远程在家。”顺利通过考验,让胡继东松了一口气。

然而,相比“打造极致的云公司”这一数字化转型的愿景,这场大考仅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早在大数据时代刚刚来临时,企业已经将“数字化转型”提上日程,胡继东坦言,“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高投入、缓产出的工作,类似于旧城改造,既要升级整个企业的技术架构,还不能影响现有的业务运作和体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技术问题。”

繁琐的汇报审批流程如何简化?不同团队的数据如何互通?长时间出差的员工如何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情况下高效办公?当看似简洁的目标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困难呈指数上升。

“让用户一分钟内学会一个小功能点,屏幕最多点4下就结束任务。”就这样,无数纷繁复杂的需求被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逐一击破,发现问题,快速迭代。

“中兴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就是升级公司的基础设施。能否成功,将影响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这成为胡继东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死磕”的原动力。

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单兵作战武器iCenter的全面应用,为内外部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数字化作业平台。胡继东和他的团队正在通过大数据和AI技术,在各方面减少重复的人工作业,让企业运营迈向智能化。

与深圳同龄的胡继东像深圳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对未来满怀信心。在数字化、5G、新基建的技术浪潮中,他和他的数字化团队在深圳这片热土上,为中兴通讯的发展贡献青春,为深圳的发展付出努力。

(作者:赵璐 谢欣如 云梦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