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其提出,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门户枢纽,在京广深、沿海等战略通道预留规划建设高速磁浮系统条件;要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双区”建设全局谋划国土空间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据悉,这是广东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范围涵盖广东陆域行政管辖范围及省管辖海域范围。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指出,以“世界窗口、活力广东、诗画岭南、宜居家园”为发展愿景,着力将广东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区、开放包容智慧的宜居家园”。
在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方面,《规划》明确,全力推动广州、深圳国际枢纽海港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打造广州、深圳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广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地区“1小时”生活圈。同时,加快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广州、深圳等有条件的地市积极参与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建设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平台。
《规划》还要求,集中资源打造“黄金内湾”,做好深圳至珠海等跨珠江口通道项目规划控制。并且,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港深、澳珠合作,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广东也将完善“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推动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打造广州、深圳都市圈,促进珠江口西岸、湛茂地区一体化和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增长极。
记者从《规划》中获悉,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为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规划》强调,广东应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统筹划定落实“三区三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两极多支点、一链两屏多廊道”的网络对流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即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广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体化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即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体化发展,提升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能级,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即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增强北部生态发展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形成融湾发展、适度集聚、协调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链”即构建以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河口海湾、海岛等要素为主体的南部海洋生态保护链。
“两屏”即筑牢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南岭生态屏障和以山地、森林为主体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
“多廊道”即以陆海主要生物廊道为主,结合碧道、绿道、古驿道等特色线性廊道,形成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系统。
在农业方面,《规划》提到,巩固“四区一带”农业空间格局,推动珠三角都市农业区、粤东精细农业区、粤西高效农业区、粤北生态特色农业区四大农业功能片区和南部蓝色农业带建设。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海洋方面,《规划》显示,广东将强化“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海洋空间格局,跨行政区推动大汕头、大红海、环大亚湾、环珠江口、大广海、大海陵六大湾区和雷州半岛的海洋资源整合,优化珠江口、大亚湾、川岛、粤东、粤西五大岛群功能布局,提升陆海协同发展的持续力。
编辑 贺佳艺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