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还有多少假“专特供”名酒在招摇撞骗

读特评论员 谢仕亮
2020-08-24 23:48
摘要

“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115000元。”记者近期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并对这些所谓的“专特供”名酒展开调查发现,电商标榜的“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115000元。”记者近期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并对这些所谓的“专特供”名酒展开调查发现,电商标榜的“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曾几何时,“专供”、“特供”名酒因其价格、渠道、供应对象等的特殊性而让不少人为之着迷,趋之若鹜。但其因透露着浓重的特权气息,容易助长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容易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等因素,于2012年9月,被国家工商总局等10部门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并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2013年年底又再次下发通知,严禁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按理,所谓的“专供”、“特供”名酒应该早已销声匿迹。

然而,现在如今,时隔七八年之后,标榜“专特供”的名酒又借电商等网络交易平台卷土重来,着实让人恼怒:

一方面,从法律层面而言,在国家的严明禁令之下,这些“专特供名酒”不管是变换何种方式进行交易都是不具备合法性的,也即是说,目前凡是标注有“专供”、“特供”相关字样标识的商品都属违法商品,在网络平台上经营“专特供”名酒显然属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从商品质量层面而言,“专特供”名酒是过去产物,在2012年清理整顿之后相关厂家销售商便纷纷停产停售此类商品,虽然市面上不排除仍有少量真品存在,但假货占绝大多数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业内人士亦坦言,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专门制售假“专特供酒”的黑产业链,花点钱就能买整套包装,包括酒瓶、酒盒、防伪码全套产品,罐装什么酒都可以,你根本不知道,还有多少假“专特供”名酒在招摇撞骗。这意味着,这些标榜“专特供”的名酒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容易给饮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此外,从商家的交易手段而言,商家大多打着“拍卖”的幌子搞直售,且声明“‘七天无理由退货’为卖家可选服务,不强制送拍机构提供”或“不适用消法调整,一经售出,概不退货”等,企图逃避对酒品质量与消费者权利承担法律责任,这般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何其任性。

因此,对“专特供”名酒网络交易乱象,各方各环节都要较起真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应该保持对“专特供”名酒等商品的执法压力,从源头打击,使不法生产厂家得到有效惩治;网络平台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采取更积极的技术手段,尽到合理审核义务,遏制“暗语交易”“拍卖交易”等销售环节的不法行为。此外,消费环节的治理也非常重要。以标榜“专特供”为荣,背后是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作祟,各级监察委宜将此类现象纳入日常监督重点,加强对公职人员管理监督,防范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抬头。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消费者消除“专特供”迷信心理,理性消费,让标榜“专特供”的名酒失去市场生存空间。

编辑 董雯静

(作者:读特评论员 谢仕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