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与年轻鹏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1月6日,“集印为诗十周年——侯军、李贺忠、陈浩诗书画印作品展”在宝安1990馆开幕。
十年前诞生于深圳这片创新热土的“集印诗”,从萌芽到成型到尽情绽放。它从深圳出发,在全国多地巡展之后,十年后重返鹏城。展出的“集印诗”作品一百余件,带来新作品、新形式、新面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同步。
十年磨一剑,对古老艺术进行现代创新
“集印诗”是怎样产生的?侯军回忆说,在2012年春节前夕,他“灵光乍现”,把印章盖在贺年卡中间,用印章的印文作成一首言志小诗。其中第一、第四两句分别是辛弃疾和白居易的名句,中间两句则是用闲章印文‘拼装组合’而成,得到亲友们的热烈追捧。西泠印社社员、书法篆刻家陈浩看到之后,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称之为“集印诗”。
“集印诗”以既有的印章内容为诗歌素材来成诗,再以书法形式加以表现,进而制成风格形式各异的印屏,构成诗书印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随着集印诗越作越多,陈浩率先提出办展建议,书法篆刻家李贺忠也“加盟”。2013年,“集印为诗”三人书法篆刻展在深圳艺廊开启,此后巡展至广东汕头、内蒙古包头、天津、浙江海宁四地,让“深圳创造”艺术品牌不断在外斩获口碑。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展览独一无二源自展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篆刻形式是古的,诗词形式也是古的,但融合以后却是新的,再制作成各自不同风格,不同面貌的书法手卷,书法屏条或印屏的形式,集别人的印文为诗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今,侯军已在“集印为诗”的天地孜孜不倦耕耘十年。他认为,诗书印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使展览作品比之于一般的书法篆刻展,更具新意,内容更丰富,也更具有观赏性与深度文化内涵。
攻坚克难,求新、求变又力求回归艺术本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说起十年集印为诗的过程,侯军在《集印十年的自述》一文中,把集印诗词创作称为“螺蛳壳”里作道场,并非易事。
侯军认为,难点一在于词汇的匮乏,“诗人难为无词之诗”。所拥有的闲章数量,限定了所能使用的词汇总量;其次是集印诗词一定是先有印,后有诗。如何让这些“他者”之言,转而为“本我”服务,也令人绞尽脑汁;其三是诗词合律问题,集印诗作,都以七古、五古的形式示人。此外,要在既有的印章中甄选缀接成诗,本身难度就很大,而将集印诗创作成各种风格形式不同的书法作品,再制作成别具特色的印屏,是诗印的二次创作,也要有相当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创作构思。“集印诗”创作虽有难度,却有效地拓展了诗书印相结合的创作空间,丰富了书法篆刻展览的文化性和艺术思辨性。
侯军、陈浩、李贺忠三人各展才智。陈浩于书法篆刻之外,还能文擅诗;李贺忠除书、印兼擅之外,还擅长绘画,在本次展览的新品中,还添加了多幅配画,古朴淡雅。正是三位作者求新、求变同时又力求回归艺术本源的尝试与合作,才得以让展览精彩地呈现出来。
深圳创新、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催生了展览的诞生
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每一个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植根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天津著名学者王振良说,集印诗词的创新在于,补上了中国传统艺术融合中的一个“缺环”,使诗词和篆刻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融合。
在原深圳市文联主席罗烈杰看来,深圳这所创意城市,因其不懈的变革、无穷的创意而带来活力,集印诗词正是这座创意城市的一朵浪花。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表示,此次展览诗书画印4个方面的融合也给媒体融合带来新的启示,大胆融合,会生发出新的事物。
陈浩表示,“集印诗”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新的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诞生在深圳。深圳文化是创新、包容、多元的,唯有在这样的创意土壤中才能开出“集印诗”这朵艺术之花。它从深圳走向国内多个省市开展巡展,也是深圳文艺创作在鹏城开花结果,继而向外发展的一种全新尝试。“这既为深圳城市文艺创作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深圳与其他省市艺术家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样本。”
据悉,此次展览由深圳市书法家协会、深圳市书法院、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由宝安美术馆、宝安文化馆、宝安区书法家协会承办,深圳报业集团书画院协办,将持续至1月16日。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