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沈仲文”开年三论:中国经济光明论、信心论、底气论
深政观察
01-04 19:12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1月2日-4日,《深圳特区报》在头版连续推出署名为“沈仲文”的三篇重磅文章:《中国经济光明论》《中国经济信心论》《中国经济底气论》。

沈仲文,即“《深圳特区报》重要文章”简称的谐音。三篇文章辩证分析经济运行的“形”与“势”,从内与外、质与量、挑战与机遇等角度看我国发展的信心和底气。现转载如下:

《中国经济光明论》

图片

凌霜傲雪梅方绽,直与天地争春回。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交出超大规模经济体回升向好的答卷,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强劲韧性,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年末,一些国际机构及时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回首来路,于奋斗中见力量;放眼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景。

前景源于现实,未来始于今天。

中国经济的前景光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经积累的雄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具有一系列战略性有利条件的坚实支撑。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保证。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着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的组织优势、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开创光明未来的根本保证。三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提振各方信心、吸引外资、促进创新创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四是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勤劳勇敢的鲜明品格,为我们提供了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偏见归于无稽,事实胜于雄辩。

近年来,在一些舆论场,“中国经济危机论”“中国经济硬着陆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时有泛起。

但事实是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已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认为:“中国将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1/3左右的动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文件,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惠及广大合作伙伴及亿万普通民众,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

中国经济发展持续保持强劲势头。看速度,新冠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至202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4.5%,远高于世界经济约1.8%的年均增速;多家国际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5%。看质量,经济增长能耗更少、创新更强,最近十年,我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如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所言,如今分析人士谈论的不再是中国经济的“总量”(数量),而是其技术优势(新的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的成效,要用人民生活来检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2023年9月抵华履新的洪都拉斯驻华大使萨尔瓦多·蒙卡达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来华,见证了中国的巨变,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日,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回顾2023年,我看到的是中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如何提振经济”,“在有益于而非牺牲长期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下,中国寻找到了短期内提振经济的方法”。中国经济发展既能有力应对眼前之难,又能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彰显出十足韧性。

常怀忧患之心,多谋长远之事。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面对困难和挑战,首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寄语:“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和艰巨繁重任务,却连年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动力源引擎带动作用得到加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在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们最有理由自信。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一切,给了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信心和充沛底气。

危中有机,难中求进。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极限施压和单边制裁,这正是我们反思自身经济结构不足、从而补齐短板的契机。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协同共治的难点就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是干出来的。我们要准确识别时与势、危与机、利与弊,“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各行各业“攥指成拳”,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的新动能,就能在战胜风险挑战中把中国经济巨轮不断推向前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开创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

图片

《中国经济信心论》

图片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行则愈远。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国各地纷纷打出拼经济“组合拳”,形成众志成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今日之中国,正抖擞生龙活虎的精神,保持潜龙在渊的定力,鼓起龙腾虎跃的气势,为着共同的梦想砥砺前行。

此时此刻,走好自己的路,我们力量十足;办好自己的事,我们信心十足。

信心赛黄金。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有信心就有未来。

信心看得见。

一项项数据,彰显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态势。2023年,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国工业生产效率指数、重点新产品发展指数和创新驱动指数均一路上扬。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局势下,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稳定了规模,提升了质量。

一个个声音,凸显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良好预期。2023年,众多跨国公司持续加码在华投资,仅在深圳前海,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58家设立机构。15家顶尖外资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汇聚深圳。他们均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英国曼彻斯特英中协会执行总监里斯·沃利这样说道:“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提振全球增长信心,我们一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一件件事实,展现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发展的信心来自于无数微观主体,来自于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其中企业突破780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户;深圳存续商事主体422.3万户,同比上升7.3%。这些鲜活的数字,展示了投资者对深圳的信心和信任。

信心有力量。

越是爬坡过坎,越需要坚守信仰和信念。向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信心是干事创业的前提条件,蕴含着坚定前行的希望,汇聚着攻坚克难的能量;向外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稳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中国正是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前行的主引擎,能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直接关系到对全球增长的信心。

越是风高浪急,越需要挺立潮头的信心。有自信,方能赢得“他信”;有底气,才能足够“硬气”。《纽约时报》文章《没有中国,美国就无法建设绿色经济》称,美国工程师只有与中国同行合作,才能在这些行业取得进步。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视角,已经变成了从中国优势中发现新的内生动力。

信心从何而来?

信心来自独特的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我国发展“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制优势、制度力量,正是当今中国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源、魅力之源。

信心来自良好的发展态势。横向比,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纵向看,目前我国每年GDP增量已远超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年的总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活力足,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要素条件不断增多集聚。

信心来自全新的发展能量。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立足优势,中国经济用主动作为回答了新的时代课题——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加快孕育形成。

信心来自强大的发展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亿万人民迸发出的创新活力、汇聚起的创造伟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破浪前行。

信心是干出来的。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展望前路,尤需坚定信心、开拓奋进,聚精会神做好自己的事,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登高望远天地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指引。

勇立潮头破浪行。坚定信心、开拓奋进,意味着不回避难题与挑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求解,意味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要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在接续奋斗中发挥潜力。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先行示范。深圳是经济大市,“进”的大责要担得住,“稳”的大任要当得起。要以新质生产力之“立”,“破”低质发展之困。要勇担“经济挑大梁”重任,坚持必胜的信念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壮志,在更大力度改革开放中,衔国家使命而行,为民族复兴而进。站在全国全球看深圳,站在未来看现在,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圳贡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看经济运行的“形”与“势”,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中国经济必定会赢得光明未来。

图片

《中国经济底气论》

图片

中国经济底气来自哪里?来自雄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

沉甸甸的数据,掂出中国经济的分量:去年前三季度,国人创业热情高涨,全国新增经营主体2426.1万户;消费市场持续畅旺,仅国内旅游消费就达3.69万亿元;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走俏,出口同比猛增41.7%;外商投资中国势头不减,前11个月新设外企48078家。

2023年的中国经济顶住了多重压力,更让人们从内与外、质与量、挑战与机遇三重关系里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厚底气。

内外兼修筋骨壮,脉运周天底气足。

内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外有国际资本的青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足够的底气。

向内看,中国经济韧性足、活力旺、内生动力强,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从未改变。

从餐饮业强势复苏到快递首破1200亿件,中国消费市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形成,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登顶全球,人工智能跑出加速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成为新增长点。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稳步提升,去年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重回上升区间,PMI(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

众多国际机构看多看好中国,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率先在去年年中更新报告,将去年年初预测的4.8%上调至5.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分别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至5.4%和5.2%。

向外看,经济全球化过程曲折,但大方向没有变。合作共赢、相互依存仍是主旋律。

第六届进博会上,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踊跃参展,按年计意向成交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2023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吸引全球投资者纷至沓来,洽谈签约项目超380个,涉及投资额超万亿元,书写新纪录。

无论西方在言论上怎样抹黑,中国依然是全球外资的主要流向地。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纷纷用建厂、增资等行动,对中国市场投下信心票。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1.04万亿元,仍处历史高位。

中国与世界的合作依旧在不断密切、不断加深。“一带一路”倡议发布10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容。

风雨不动安如山,量升质跃自当期。

量的增加,让中国经济更加经得起狂风巨浪。质的飞跃,昭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空间。质与量的双双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

看总量,中国经济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放眼全球,5.2%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看质量,中国经济增长创新力更强、含金量更高、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经济快速增长。2023年1至10月,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创新“第一动力”愈发强劲。

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正在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之城”深圳做出了先行示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在5G、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率先建设5G-A第一城、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布局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深圳正举全市之力加快开辟新赛道、布局新领域,创新的深圳印证着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河九曲疑无路,忽见千帆掩映来。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当前还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困难与挑战。

我们从来敢于直面挑战。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中国经济的发展底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今天的中国经济早已不是弱不禁风的小船,而是大江大海中经得起狂风恶浪的巨轮。

国外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优势作出了客观评价。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表示,“一流的基础设施、高素质劳动力、巨大市场……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不可替代。”

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博弈升温的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体量、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才资源充足,让中国市场变得更具吸引力。

一个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中国,一个开放大门永远敞开的中国,一个真心诚意愿与世界各方分享机遇的中国,必将带给世界更多机会。

经济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挑战与机遇总是同生并存。只要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挑战和危机,用科学的行动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能化挑战为机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展望2024,预期好转,优势增强,动能蓄积……充足底气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只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冷静应对,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破浪前行、走向光明的未来!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政观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