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深圳的使命与责任 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2023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述评之十一
沈仲平
2023-12-30 23:2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冬月暖阳,莲花山草木犹盛,鹏城大地生机勃勃。

12月30日,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2023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牢记深圳的使命与责任,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不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701bcf2ebebdfd3de0534686f989ab4.jpg

微信图片_20231230220510.jpg

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思颖 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形成源源不断的强大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次走访深圳科技企业,所看到的众多黑科技让人很受震撼”“深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就像施了魔法棒”。在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近百位全球媒体人齐聚深圳,实地感受“中国硅谷”的创新活力。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特质和品牌。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努力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成高质量发展之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创新有“6个90%”,就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我市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紧盯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不断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企业为牵引、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2022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5.8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4.9%、全国第一。今年以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09家,居全国第一;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其中A股24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二。

12月12日,深圳医学科学院过渡场地一期按计划完成装修,揭开面纱,对门20米就是深圳湾实验室新开张的“湾有引力”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我市大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到100”的跨越。

企业和创新平台背后的关键是人才。我市出台《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67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技能人才超400万。

正是得益于从政府、企业到个人都高度重视创新,得益于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各类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在深圳层出不穷。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 )、核磁共振仪器、自动化设计软件(EDA)等一批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新技术可在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2项创新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连续5年居全国城市首位;连续4年在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排名第一,深-港-穗科技集群在全球百大科技集群中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

652812bb0cf2a1d2b259a9d5.jpg

深圳先进院成功研发国内首台高清晰磁共振兼容人脑PET功能成像仪器。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既抓好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也抓好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楼宇经济、海洋经济、飞地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前不久龙华区发布“全域全信创”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城区级物联感知平台。我市加快谋划和推进打造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深圳,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城市首位。高楼林立的深圳,楼宇经济也蓬勃发展,仅福田区就有125栋楼宇税收过亿元、居全国第一。

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增加城市发展“集约度”,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1-11月,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23类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10%;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2年的41.1%提升至42.5%。

对已经具备较好行业地位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储能、医疗器械、金融、软件、互联网服务、贸易、物流等支柱产业,以及服装眼镜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等传统优势产业,我市着力固本强基、培优增效、发扬光大。电子信息产业高位迈进,华为Mate 60系列持续热销、全屋智能5.0发布,TCL华星光电高端显示屏畅销全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我市搭建全国首个规模化“5G+车联网”应用示范区,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华为问界M9首发日预定量超5.4万辆,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全屋智能、全车智能、全身智能方兴未艾。新型储能产业走在前列,四大锂电材料全球市占率超20%,控制系统全球市占率13.1%,1-11月全市储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4%。服装产业焕发新生,12月21日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时装节盛大启幕,吸引全球时尚界目光。目前,全市服装产业拥有2500多家品牌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一线商场占有率超60%,服装产业产值、品牌数量、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市公司数量4个指标居全国城市第一。

对有基础也有优质企业的电气机械、生物医药、旅游、建筑和房地产、住宿餐饮、商务服务等行业,我市想方设法扬长补短、加快成势。12月12日,2023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活动周暨第九届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论坛发布华润三九、信立泰等企业5款创新药。作为首批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和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我市获批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已建成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全球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学、小分子创新药、AI药物研发等新赛道布局了多款重大在研临床药物,6家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

对适宜在深圳快速发展壮大的风口产业未来产业,我市结合实际在新赛道上早谋划快行动,加快形成比较优势和新增长点。作为“无人机之都”,今年我市出台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开发开放所有领域可能的公共服务场景和商业应用场景,助力1500多家低空产业链企业向天空要市场。目前,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0万台,今年累计作业面积18亿亩次,惠及数亿农业从业者。12月26日,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正式启用,将开通深圳城市观光、低空旅游等低空精品路线。1-11月我市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5条,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54.1万架次,规模全国第一。

643bf74f0cf2a1d2b2301ac5.jpg

低空无人机逐渐“飞入”民生消费,正是深圳低空经济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低空经济迎“风”起飞,人工智能产业也一片火热。今年我市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与《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一起,打出“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组合拳。同时,我市出台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项目、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全市公共数据开放运营平台等项目,不断增强数字底座和应用场景两大优势。目前,我市已集聚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以及优必选、平安科技、云天励飞、深信服、兔展科技、奥比中光等一批细分行业小巨人企业。

始终把消费和服务业牢牢抓在手上
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作为一座人口超2000万、市民平均年龄只有32.5岁、年游客达1.3亿人次的枢纽城市,我市坚持面向全国全球抓好消费转型升级,既重视本地消费又重视外来游客,既挖掘市内消费又开发市外境外国外消费,既抓好线下消费更抓好线上消费,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消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也推动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稳定和扩大营利性服务业优势。作为“中国软件名城”,深圳软件产业规模居全国城市第二。我市瞄准最高最优最强,深入实施关于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应用软件等方面全面发力。各区也纷纷拿出新举措,龙华区、龙岗区谋划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大型软件园区,罗湖区设立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金、已募资规模超2.39亿元。1-10月,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21.4%。

加快金融业做大做强。我市全力支持驻深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发展壮大,今年新引进摩根士丹利基金等65个全球知名金融机构及项目,1-11月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加快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市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从短期小额贷款到2年期3000万,‘腾飞贷’给予我们成长期的企业充分的发展时间。”深圳微网力合负责人所说的“腾飞贷”,是我市创新推出的聚焦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模式。我市还出台金融支持制造强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交通物流等专项政策,创新实施金融驿站等项目,“深圳创投日”累计推动超1130亿元的重大基金签约落地。前三季度,全市新增首贷户2.6万家,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分别增长20%、30%、30%、38%,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62ea8f7b0cf2c577acb6a080.jpg

前海桂湾片区已打造成金融产业聚集地。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加快批零住餐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深圳、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着力引进培育更多从事全国全球业务的企业,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尤其是网络零售,推动批发零售与工业、外贸进出口协同融合发展。1-11月,全市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同比增长13.7%,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3%。

着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近期,我市“湾区海上游”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深圳JOVS、金雅福集团、HUION等上榜首届福布斯中国国潮创新品牌……我市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国货“潮品”等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今年以来,我市出台促消费21条以及汽车、家电等系列专项促消费政策,举办“2023深圳购物季”“港·潮流”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推动大宗消费和普通消费协同增长。1-11月,全市限上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10.3%。

64d8ec9f0cf2a1d2b24c5caa.jpg

日前,华南首家“老佛爷”百货在深圳深业上城开业,吸引市民前往。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优化消费环境。近日《深圳经济特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对大数据杀熟、诱导式消费、预付款“跑路”等热点问题作出针对性规定。近期,我市还大力推广数字人民币在预付式经营领域的应用,预付式消费投诉同比下降47%。“软环境”改善的同时,我市加快提升消费“硬环境”。万象天地、水贝商圈、华强北商圈等7个商圈入选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老佛爷百货华南首店、前海山姆旗舰店、加拿大鹅华南首店等全球知名首店纷至沓来。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市新引进各类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947家。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今年下半年,深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我市成为全国率先建设港口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等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瞄准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我市大力发展海陆空铁各类运输方式,强化与周边城市融合协作,加快构建海陆空铁一体联动、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通达全球的战略枢纽体系、通道辐射格局和要素流通网络。近日,深圳机场单日执行航班量达1235架次,创历史新高,全年旅客吞吐量预计超过5200万人次。1-11月,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88.9万标准箱,位列全球第四,深圳港汽车海运出口同比增长388%;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0.2%,其中快递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三;供应链服务企业超4000家、数量占全国80%以上,深圳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数量超350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长,彰显了城市旺盛的活力。

656dd12a0cf2a1d2b26615e0.jpg

繁忙的盐田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推动投资实现稳定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出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制8条措施和扩大民间投资若干措施,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大胆超前谋划各类可能的重大项目,积极扩大各类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

6573150d0cf2a1d2b2671956.jpg

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见习记者 毕晗 摄

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出台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18条措施,安排现代产业类项目247个、年度计划投资占比32%。12月2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首个百亿级新型储能基地落地。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华润微12英寸芯片生产线等产业项目也加快推进。1-11月,我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9.3%。

产业投资离不开空间保障。我市多措并举拓展产业空间,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指引,高标准建设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在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汽车“坐电梯”可直达17楼,今年全市首批49个“工业上楼”项目开工建设。截至11月24日,全市已供应产业用地4.95平方公里,实施率165%。只要有好项目,深圳一定有地有房可用。

抓好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以新基建拉动新产业,适度超前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超充设施、低空智能融合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5G基站7.5万个,双千兆城市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已建成超充站65座,预计2024年3月底前将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超充之城”带动“深圳造”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0%。

以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12月8日,2023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办,共洽谈签约项目超380个、涉及投资额超万亿元。我市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列为年度十大重点工作之一,把“心诚”和“行程”作为基本功,把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功夫都用上,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推动更多产业、企业、资本、人才集聚深圳,形成源源不断发展新动能。

在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中当先锋
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改革驱动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圳布局实施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这些既是深圳的责任使命,更是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既有力促进我市高质量发展,也努力为全省全国改革作出先行先试的探索。

积极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和极点之一,我市全面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切实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今年以来,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推进,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完成前期研究,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由18类扩大到22类,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澳门)推介会链接葡萄牙、安哥拉等葡语国家……从1月8日深港口岸恢复通关至11月30日,深圳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32亿人次。12月23日,深港陆路通关超80万人次,再创单日旅客新高。

深化与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的同时,我市努力在珠三角主阵地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12月20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磅发布。今年以来,深汕高铁、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跨市轨道交通项目开足马力,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总体发展布局加速呈现。同时,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对口9省19市106县(市、区)帮扶协作,努力为全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近日,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前海开发开放进入新阶段。今年以来,“前海金融30条”“海关总署18条”等政策加快落地,全国首部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在前海施行,全国首个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建成运营,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300亿元。如今的前海,158家世界500强企业“抢滩”布局,近22万家企业加速集聚,“一年一个样”的生机勃勃景象更加动人。

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认真落实河套规划,第一时间出台实施方案和三年任务清单,深港“联合政策包”“科汇通”等政策批量落地,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率先开展跨境数据交易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河套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等重大平台启动建设,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桌上型电子显微镜、全球单体设备产氢量最大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等近200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科技特区”正以国际化科研环境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

65819bff0cf2a1d2b26998bd.jpg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区、高新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5项、全国复制推广88项,在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蝉联第一。今年1-11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额增长11%。自贸区不断提速升级,高新区也朝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两大方向实现新突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国家高新区以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0%GDP的成绩。今年1-11月,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高产田”亩均产值不断提升。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今年以来,我市已制定出台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国际船舶条例等一批新兴领域立法,成立深圳市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持续建设一流法治政府,不断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窗口”和“名片”。目前,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初步形成18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成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创新环境制度、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民生诉求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真正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近期,《科幻深圳》短视频网络热传,“这里办事极快,做事也极快,所有问题的解决总在第一时间”。“二倍速”是深圳资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的体现,也是深圳营商环境的体现。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如今营商环境改革已迈入6.0版本。继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3个工作方案出台后,12月5日《深圳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若干措施》发布,20条举措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澎湃的创新创业活力,1-11月全市新登记商事主体51.21万户、同比增长28.1%,其中企业占比达54.3%。截至11月底全市商事主体累计存续总量419.4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走在前
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作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我市坚持把全国全球的市场作为我们的市场,把全国全球的资源作为我们的资源,促进内外贸协同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今年前11个月,我市进出口总额增长6.3%,增速居全国十大贸易城市首位,其中出口增长13.6%,全年有望实现全国31连冠。

推动外贸进出口稳住规模稳住份额稳定增长。货物贸易稳规模优结构。我市深入实施货物贸易进出口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超2000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知名展会,1-11月全市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7.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2.6%,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增长显著;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分别增长19.4%、273.9%和32.1%。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1-11月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33%。数字贸易闯出新蓝海,搭建数字贸易发展创新平台,1-11月数字贸易进出口额增长7.9%。“跨境电商+直播”活力焕发,1-11月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75.9%,跨境电商上市企业已达10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64f71bbd0cf2a1d2b251b35a.jpg

比亚迪电动车小漠港出海。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容宝 通讯员 陈文东 摄

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奔赴全球各地开展招商引资,在美国、西班牙、智利等地举办十余场海外招商活动。得益于优良的营商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完备的产业配套,外资外企也密集访问深圳、持续投资深圳。11月英中贸易协会来深访问、挖掘机遇,12月中国美国商会考察团接踵而至,亚马逊、超威半导体(AMD)等会员企业组团来深洽谈合作。今年苹果公司大湾区研发中心、英特尔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法雷奥(深圳)智能制造中心、西门子能源中心创新中心、壳牌新能源业务运营中心、GE医疗项目、亚马逊智能硬件亚洲中心总部、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纷纷落户深圳,1-11月全市新设外资企业7258家,同比增长70.6%,占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数15%。

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今年以来,刚果(金)、马拉维、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赞比亚、匈牙利、巴布亚新几内亚、莫桑比克等8国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先后到访我市,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东盟高官磋商等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动在我市举办,全年近400批次高级别外宾团到访深圳。我市抓住机遇积极拓展“鹏友圈”,国际友城数量增至90个,恢复和新开伦敦、巴塞罗那等22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实现直航五大洲,全货机通航点达59个、创历史新高,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链动全球,深圳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前不久,我市最新城市旅游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吸引了全球目光。门户网站“EyeShenzhen”新增8语种版本,持续推进40个国际化街区建设,将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纳入“开办企业一窗通”……一系列不断优化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措施,让外籍人士在深生活更舒心、创业更省心。

始终把消费和服务业牢牢抓在手上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我市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77%,市民通勤单程平均耗时36分钟,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为55%,均为超大城市最高水平。我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统筹线下与线上,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

658c46770cf2a1d2b26b831a.jpg

图为大梅沙地铁站,市民在车站内留影。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全面提高城市功能品质。12月27日,地铁8号线二期开门迎客,地铁直通大小梅沙,市民游客出站即看海。今年我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正式获批,批复方案共11条线路,总长185.6公里,项目总投资1952亿元,批复项目数量、里程、投资额均为历史之最。12月28日,深圳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集中开工。今年全市已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我市深入开展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落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努力让城市成为市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近期,笔架山体育公园建成投用。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公园30个、绿道361公里。市民游客在深圳不仅能感受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气息,更能感受到滨海之城山海连城、绿美满目、四季有花的城市魅力。我市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因地制宜在市民群众家门口增加社区小区体育器材、公园绿地等,积极应用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努力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2月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首次设立的地方专场——深圳专场在阿联酋举行,向全球展示绿色低碳发展深圳经验。12月6日,深圳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首批碳达峰试点,这是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后的又一块国字号绿色招牌。我市热情拥抱、积极尝试所有与减碳零碳脱碳相关的新生事物,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争做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和模范城市。

64f875ba0cf2a1d2b251f85c.jpg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守护美丽蓝天、河清水净、净土家园。1-11月,我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例达97.6%、同比上升6.3个百分点,PM2.5为17微克/立方米,深圳蓝招牌持续擦亮。在全国率先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排放总量控制,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高标准建设全球首个红树林中心,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较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发布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西涌国际暗夜社区正式认证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星空山海成为诗意深圳的又一生动注脚。

发展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生产经营中,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产品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绿色低碳的品牌形象,也为企业出海提供‘绿动力’。”深圳市冠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这样谈及绿色制造为企业带来的红利。该企业所在的深圳国际低碳城已集聚上市企业1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0家。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引领绿色转型,目前全市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了7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公交车、出租车已经实现了100%纯电动化,今年1-10月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66.6%,居世界前列;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累计面积超1.6亿平方米;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水耗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绿色竞争力排名全国城市第一。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可感可知,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努力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95后人才倾向前往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位居榜首。今年以来,我市出台实施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25项措施,打造一站式人力资源生态服务平台,搭建“求职—就业—培训—职场进阶”人力资源生态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7万人,就业人口总量达1250.72万人,就业形势稳中有升。

646f699d0cf2a1d2b23a0954.jpg

深圳技术大学学生正在应聘。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不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今年我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深圳海洋大学等4所高校开工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立,全市高校累计3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新增社康机构35家,建成市新华医院等10个项目,新增床位3700张,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充裕、更加均衡。深圳美术馆(新馆)、图书馆北馆建成运营,原创舞剧《咏春》破圈出海,“吾城吾歌——新时代中国城市民谣歌汇”反响热烈,深圳读书月掀起全民阅读热潮,更好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652404b00cf2a1d2b258edbf.jpg

深圳图书馆北馆,众多市民在此取阅书籍。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近期,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为孤独症人群提供全生涯支持,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我市扎实推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健全重点群体参保机制,多措并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绘就城市温暖底色。

62fe51a50cf2c577acb9e024.jpg

深圳湾。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从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答卷中,可以看到全市上下努力奋斗取得的新成效,但也有需要改进提升之处: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支柱还需加快培育壮大,有潜能的消费还需进一步激发,有效益的投资还需扩大规模加快进度,外贸要继续优化结构提升份量,招商引资要拿出更多丰硕成果,等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奋斗创造奇迹。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真抓实干抓落实,敢做善为抓落实,以全市干部不断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和过得硬的工作作风,全力争取实现最好的发展成果,以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担当作为,在深圳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新气象。


(作者:沈仲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